设伏笔,这个写法很好理解,类似打埋伏。埋伏成功,后面就是收拾战场了。
举两例说明。
一,孔乙己中的粉板
小说《孔乙己》写孔乙己,前面写孔乙己在店里品行好,从不拖欠,“间或没有现钱,记在粉板上,不出一月还清了,从粉板上拭去名字。“
后来孔乙己更为落魄潦倒,由站着喝酒到被打折腿,用手走来。及至到了年关,时间很长了也不见他。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一方面,让人不由担心孔乙己的着落命运,一方面,又可见掌柜的自私冷酷。
两处粉板的交代,是小说情节的的叙述、推进,是孔乙己命运的演驿。
二,《藤野先生》文中的发笑。
文章写藤野先生首次亮相,他向学生介绍自己。写在教室里,忽听得后面有人发笑。
但作者并不继续写发笑的人,及发笑原因什么的,而是接着写先生的言行事件。过一会,才又拎出那几个无聊的发笑的人,他们的见多识广,油腔滑调,反衬了先生治学勤奋严谨之中的忽略打理日常小事。
这发笑的一句,就是作者埋下的伏笔。
伏笔,就是作者将这个句子写了,暂时晾在那里,暂时不用管,过后再提。这样说来,它也是文章中间的小照应。
后面接着写先生的不重视装束,不修边幅,教学写对我的辅导,完全撇开了这一点,不管不顾。
设伏笔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1,造成文章的跌宕起伏。
一篇文章,无论小说还是散文。文字能穿插中进行多个人物事件,情节也在穿插中推进演化。
2,节省文字。使文章语言更为精练。
说到精练,就不再啰嗦下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