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日,因网友“@花总丢了金箍棒”发布视频《杯子的秘密》,曝光了十几家五星级酒店的卫生乱象,而导致酒店业内人士恼羞成怒,继而在微信群公然发布“花总”的个人信息,肆意践踏“花总”个人的隐私,试图用这种下三滥的行为,给“花总”以颜色看看。
事后,那个违法发布“花总”个人信息的彭姓酒店经理也得到了警方的处理:行政拘留7日,罚款500元。
处罚结果一出来,令吃瓜群众有些骚动,有网友称:“这哪里是处罚啊?简直是纵容”。
讲真,这样的处罚有理有据,是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来处理的,但是在当前这种网络环境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对于这种擅自发布个人隐私、影响当事人工作生活的恶劣行径,依旧沿用这种“点到为止”的处罚力度,就是对义举的不公。
不问而自取,谓之偷也。媒体对这一现象也进行过连篇累牍的报道,可以视之为对公众的担忧,或者愤怒的表达,但我们除了担忧和愤怒,还能做什么呢?
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国外,看看“歪果仁”是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的:
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隐私权保护法》,这是美国行政法中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一项重要法律。
新加坡国会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案》,保护个人资料不被侵犯。
德国对信息泄露行为的惩处格外严厉,《联邦数据保护法》规定,对于一些泄露个人隐私的违法行为,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经济和刑事处罚,重者可使其倾家荡产。
国外对个人隐私保护法的重视程度之高,以及像德国这种轻则经济处罚,重者倾家荡产的惩处力度,可谓掷地有声,给人以震慑感,如此,谁还敢贸然践踏法律的底线?
说实话,个人隐私泄露可能引起的危害数不胜数,比如坑蒙拐骗乘虚而入、账户钱款不翼而飞、个人名誉无端受毁等等,别人冒用你的名义所干的一切坏事,都一股脑归到你的名下,哪怕最后费劲周折得个清白,又有何用?
可见,针对不法分子的违法程度,建立起“立法全、执法严”的惩罚条例,切实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权,势在必行!
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掐断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只有这样,才得以让“花总”这种有良知、有正义感的好人,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尊重;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风气才能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