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并不表示有《黔游日记一》,只是代表去了两个地方而已,同时致敬偶像。
沪昆高铁于2月份全线通车,适逢春节假期,想出门逛一逛,又不想去远了,正好体验一把云南史上最快的火车。
G字头确实迅捷,接近300公里的时速,2个小时不到就到了贵州安顺。在宾馆歇了一宿,第二天起晚了,于是临时取消去黄果树的行程,改去天龙屯堡。
当年朱元璋派大军征西南,平定了久劝不降的元朝藩王梁王势力后,为防其残党以及当地土司再度反叛,进行了屯田驻防,天龙屯堡就是当时建立的一个驻军基地。所谓屯田,是派士兵驻扎当地,三分操备七分种,同时具备两种身份,平时进行农耕,还要进行操练,一旦有战事,直接拉上战场。
贵州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居多,不夸张地说,在贵州旅游,随便一个旅游点要不就是苗寨要不旁边就有个苗寨。而天龙屯堡,因为都是大明朝远征军及其家属居住,世世代代延续下来,成为当地一个奇特的存在,在苗人的包围中,居住着一群汉人而且保留着几百年前中原汉人的生活传统。
走进天龙屯堡,湿漉漉的石板地,还有一条小河穿过整个堡,倒真有几分江南小镇的感觉。刚下过雨,又是大雾天,游人不多,路边的商铺大都关着门,也显得清静些。走了不远,看到四公碑,镌刻着屯堡四大姓家族迁入的历史,其中竟赫然发现了沈万三家族。作为富可敌国的江南首富,沈万三历来有很多传奇,传说他家里有聚宝盆,只要把银钱扔进去,就能长满一盆,传说他曾帮朱元璋修了半个南京城,等等,在这个拜金的年代,他更有成为偶像的潜质。果然,再往前走了几步,就有一宅第挂着牌匾“沈万三故居”,进去一看,宅子是这边的标准样式,外墙石砖垒制,内屋木结构,外观的残破不论,规模实在太小,只是个两进的小院落加上一间偏院而已,一间小小的正厅里供奉着一尊小小的塑着金身的沈万三像,这大富之家,也未免太寒酸了。根据四公碑的记述,随军来此的是沈万三的次子沈茂,至于沈万三本人的下落,历来有争议,有说是因为代朱元璋犒赏三军触怒龙颜被发配云南,有说是他早在明朝建立前就已经去世,无论如何,这“沈万三故居”估计只是挂个羊头促进旅游业的噱头而已。话说起来,沈万三的子辈后来因为蓝玉案被牵连,江南沈家几乎被满门抄斩,从此衰落,相比起来,能在此终老并繁衍后人的沈茂也算是福气了,但不论何种方式,富甲天下的沈氏留给后人的也就剩下点旅游资源^0^。对沈万三的崇拜在屯堡内随处可见,比如各个地漏下水口都修成铜钱的样子,还有很多房舍墙面的通风口也是铜钱状,真可谓是“掉到钱眼里了”。
天龙屯堡面积不大,介绍里说有一千多户,五千多人。屋舍大部分保留着石砖石墙石屋顶的结构,可见当年作为战略要塞的作用,但很多已经废弃标明危房或者只剩残垣。至于传说中的大明遗风也许只能从此处妇女的衣着上看出点端倪了,发式是三绺头后挽发髻,包着头帕,根据年龄所包头帕颜色不同,不过所见的大部分是包着黑帕的老年人,想来也同其他新兴的古镇一样,年轻人都搬去新城区,只留守长者在此了,衣服是斜襟右衽的蓝色长衣大袖,襟上带刺绣,有几分汉服的样子。
走到屯堡尽头转弯处,是一座学堂,由一位清末的武举人创办,基本还保留了旧状,教学楼、图书楼、宿舍楼等都还在。院子两侧的教学楼道上挂满了灯谜,过春节猜灯谜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活动,我很喜欢,小时候每年春节都要到我们城市的文化宫里去猜,可惜近些年已经少见到,在这里看到,有点惊喜,不过猜想在景区内搞这种活动,八成是忽悠游客的。但登楼一看,谜语竟然大部分是猜本地的用语习俗等,也就是说这是为当地居民举办的活动,心里竟感动起来,为了这份民俗的保留。一条条地看下去,终于在为数不多的字谜中猜中了一条。
往回走的路上,经过了一座小小的“三教寺”,里面同时供奉着玉帝、佛祖同孔圣人,见多了三教并存的供奉后,也不足为奇了,不过里面的长明灯座很有点特色,高二米许,木雕而成,中间是碗口粗的柱子,辐射出八个方向的龙头凤首,其上有放灯碗的底座,底座后还立一尊观音菩萨,共七层,每层之间龙凤错开,放五十六盏长明灯,加上顶部的塔顶放四盏,共可放六十盏长明灯。雕工精致,也颇具巧思,七层代表的应是七级浮屠的意思,而六十正好是中国干支的一个轮回,可以代表生命的轮回不息。
还经过了一座演武堂,里面定时表演地戏,据说这也是从中原带来的军中傩戏,是本地汉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可惜今天也许是游人太少,并未表演,只能在场地旁看看那些形色各异的面具,殊为遗憾。
小小的一个镇子,又没有多少可以歇脚的地方,很快就逛完了,时间和身体原因,没有去旁边据说吴三桂曾带着陈圆圆来居住过的天台山,直接回了安顺。
第三天一早,把行囊背上,去了黄果树瀑布,因景区门票是两日内有效的,猜想会不会景区太大,一日逛不完,故先去附近的宾馆办了入住,再慢慢入园。
黄果树景区分三部分,天星桥、陡坡塘和大瀑布,所需徒步时间最长的是天星桥,也是景致最多的,山景、树景、溶洞、石林、湖泊、桥梁、瀑布一应俱全。似乎担心游人不能体会这里的美景,沿途还竖了很多石牌,上面镌着作家梁衡来此游览后写的散文《桥那边有个美丽的地方》。
其中,水上石林和银链坠谭瀑布景致尤为殊胜。前者是水流直接从石林中穿过,年深日久,石上苔藓葱茏,还有小灌木点缀,翠意盎然,偶有飞鸟憩息觅食,整个看上去,既有顽石的古拙,也有流水的灵动,还有生命的蓬勃,煞是养眼;而后者则是在水上石林的尽头呈漏斗形的小瀑布,虽然小,但水从四面溅下,比一字排开的大瀑布要趣致得多,真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住了一宿后,一早起身去大瀑布。景区门设在对面一座山的半山腰,要下行走很长一段才到谷底,去仰视大瀑布。黄果树号称中国第一大瀑布,宽100米,高近80米,近观之确实气势磅礴,非常壮观。至于描摹,词穷的我只能借用偶像徐宏祖的词句了,“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本来还在奇怪,此时按说是枯水期,怎么还有如此大的水量?后来了解了一下,原来为了保持它的景观,到枯水期要从附近水库调水,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算是一半人造的景观。在谷底正对着瀑布的地方有徐霞客的塑像,盘腿坐着仰望飞瀑,可惜,这和他当年看到的已经不是同一个东西了。
瀑布后一水帘洞,要从侧面登到瀑布上方又钻下去,不知是在《西游记》拍摄前还是拍摄后开发出来的(记得看过杨洁导演的自述,黄果树拍的是水帘洞的外景,内景是在其他地方拍的),反正肯定沾了这部戏的光,游人如织,需要武警在里面维持秩序。从后面透过瀑布望出去,又是另外一番感受,“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一时间竟分不清下面的人和我哪个才是真。
第三个景区是陡坡塘,是大瀑布上游的一个小瀑布,也是当年拍摄《西游记》片尾师徒四人牵马过瀑布场景的地方,据说当年拍摄时白马还滑倒差点出事。说起那马,本身就令人黯然,它原本是军马,为了拍这部戏被剧组买来,除了军籍,跟随剧组东奔西跑了五年,最后剧拍好了,演员红了,马儿却只能悄然退场,被放到影视城供人合影,但是食宿条件很差,过了几年杨洁导演去看它,已经瘦弱得和其它马争食都争不到,之后没过多久就死了,小白龙终究还是没能修成正果……
整个景区基本都和《西游记》有关,到处是剧中场景的塑像,甚至还专门用一面墙列出了完整的九九八十一难。想当年黄果树因了徐霞客而出名,而现在更多地在彰显它和《西游记》的关系,那么再过五年十年甚至百年后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