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英语时,老师讲了一个句子:“less Interests, more interest.”翻译成中文可以这么说:“少一些功利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
在我大一时,舍友给我推荐了一部韩剧《signal》,刑侦犯罪剧,里面有一个京畿南部连环杀人案,当时看完实在不理解这个罪犯为何要杀那么多人。为了探究这个原因,我跟着中国政法大学修完了《犯罪心理学》。修完之后,兴冲冲地给舍友说,舍友笑了:“看个剧还这么认真啊?居然还去学了犯罪心理学!拜托,你是教育专业的好吧?蒋老师?”
高三暑假,看了一部电影,《纵横四海》,除了觉得发哥好帅之外,突然就喜欢上了那个也同样潇洒而且相比于发哥的搞怪气质上更儒雅的亚占。饰演亚占的演员,名字叫张国荣。看完之后觉得这个男演员真好啊,长得好看,演得也好。可是他却在多年前因为抑郁症自杀离世。也就是在那时,自己在网上搜了抑郁症这三个字,搜出来的结果让自己沉默了许久。
自己回去跟父亲聊起来抑郁症,他简单跟我说了说,按照他心里的想法,得了这种病似乎都想着最后以死来解脱,情绪低落,极度痛苦。于是自己又在网上学习了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也是心理学的一个门类,也许可以帮助到抑郁症患者。
大二下,读了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折服于作者的笔力和对人心深刻的剖析,于是大三上我辅修了日语。
大三上,喜欢一首钢琴曲叫《青石巷》,于是跑到琴房自学了钢琴,现在弹得虽然不好,但是也有基本的调调了。后来读了《经济学人》,为了更好的读懂,每天除了学习一小时英语,口语练习半小时外,又加了一项外刊。既然都叫“经济学人”了,那我就顺便研究一下经济学吧。目前又在跟着网课学习微观经济学。
中美贸易战时,我不懂所谓的大国博弈,但我还是摸索着去读了亚当密斯的《国富论》。
每次学习新东西,听到最多的就是舍友那种声音:“不务正业哎,你学教育的学什么日语/钢琴/心理学/经济学……有什么用啊?”吧啦吧啦的。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去学习这些,似乎与自己专业真的没有什么关系,大概是纯粹的喜欢,感兴趣。我的爱很多,而且杂,学很多东西,但是很少有精通的。我也不认为它们真的能在最后帮助到我什么。但是我不在乎,我只是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我是可以坚持做下来的。而且,学这些也让自己感到了很多快乐。
印象最深的是大二下看完《十二公民》话剧回学校时,跟司机大哥的攀谈。大哥问我们话剧看了什么,得知名字后不确定地问起:“这个话剧是不是改编的美国的啊?”车里沉默了,我接话:“是!不过美国叫做《十二怒汉》,剧情与改编版非常相似,也是为那个疑似杀人犯的少年进行辩护……”大哥突然想起了剧情:“片子很老了吧,黑白片,是五十年代拍的吧!”“对!1957年的老片子了,但确实很经典。”下车舍友对我说:“平时咋不知道你懂这么多啊?”“我平时看完一个片子觉得不错,会写个影评,顺便查一下故事发生背景,导演演员啥的,然后会看相关的片子,有时候觉得镜头拍得美,也会多多少少学一下拍摄方面的知识。”“你哪来那么多闲工夫?”“谁让我感兴趣呢?哈哈!”
也还记得在外出旅游的火车上,一抬头,和对面的小哥视线相遇了,然后他一笑,给我看了他正在读的书的封面。《月亮和六便士》!和我正在读的一模一样。两人又交谈了很久,不仅聊了毛姆,也聊了绘画方面的许多话题,他还给我讲了大溪地。
很多时候,我会想,大学想着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去学习英语,但那种学习是不快乐的吧。倘若自己是真心热爱,或者不那么热爱,但是我愿意用课余时间去学点新语言,顺道考个试,那这种就是比较快乐的吧!其他的东西也是如此。
自己无意中学过的知识,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不知不觉中就让自己在与别人聊天时有的聊,不会接不上话。像我在年终读书里写给自己的那样:“扪心自问,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读书人,但我是个快乐的读书人,且怡然自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