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文随笔精选录
那些让你气绝的亲情

那些让你气绝的亲情

作者: 海客曰 | 来源:发表于2018-12-03 01:54 被阅读1次

    前几天搞到《巨婴国》的电子版,打开阅读,序言中有关于“孝顺”的另类观点,觉得很有些话要说。正好有小伙伴过来,顺口问道:“你怎么理解孝顺?”小伙伴回答:“听话,尊重。”

    “如果长辈错了呢?还听不听?”我又问。
    “也得听啊,要不怎么办?”她回答。

    不管长辈对错都要听他的话,要不就没有办法,这就是孝顺吗?

    有孩子对父母的某些方式提出异议,比如饭这样做更好吃,饭可以少吃一点,避免肥胖。父母就恼了:我做的饭不好吃,也把你养成这么大!我辛辛苦苦做了二十年的饭,到头来被你指责,你真是不孝啊!

    我很奇怪这种逻辑,因为吃父母做的饭二十年了就不可以提出些改进意见?提出些改进意见就是不孝?

    这其中的逻辑我有些不懂。

    我想起流传于世的“二十四孝”的故事。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把二十四孝作为传统文化来宣传了,很多故事都被广泛流传,并被认为是中华孝文化的代表典故。

    可是我看了一些故事,总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例如“郭巨埋子”这个故事,有一个版本是这样说的,“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你看看,因为孩子与老母亲“分食”,为了让老母亲吃饱饭,不惜把自己三岁的儿子活埋了,这样的人竟然成为千年来的“大孝”之人,被传颂至今。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

    我看到这个故事惊讶之后,又想,如果郭巨是一个正常人,为什么不去想办法赚钱,同时供养母亲与儿子?如果他们都是残疾人,社会的救济系统呢?这个社会连个救济系统都没有,还好意思瞎逼逼人家为了养老娘而埋掉儿子?怪不得过一阵子就灭亡了呢。

    可是,作为民众的我们,也一直把这拿来津津乐道,是不是也有些问题?

    我们家乡北面不远有一条河,名字就叫“王祥河”,也叫“孝河”,河边有个村子就叫“孝友村”。据说,这条河就是王祥“卧冰求鲤”的那条河。传说河中心有一个地方是不结冰的,那就是因为王祥在那里“卧鱼”救后母,余温尚在,于是不结冰了。

    这个故事是我小时候从老人那里听来的,名字叫做“王祥卧鱼”,说王祥很小的时候,亲妈去世了,父亲又娶了一位女子,成为王祥的后妈。后妈对王祥不太好,尤其是后妈又生了一个男孩之后。

    说后妈给王祥和弟弟做棉袄,弟弟没觉得冷,可是王祥老是显示出很冷的样子,动不动就冻得簌簌发抖,父亲让他做什么活也做不来。父亲看看王祥的棉袄比弟弟厚多了,可弟弟都不觉得冷,便判断王祥是懒,不想干活。一怒之下,用鞭子抽打王祥,“鞭打芦花遍天起”——原来弟弟的棉袄是棉花做的,而王祥的棉袄是芦花做的——这怎么能保暖?!

    但王祥并不因为后母的不善待而对后妈不好。后来后妈身体有病,需要喝鲤鱼汤才好。王祥就跑到河里,趴在冰上(没错,故事都是发生在冬天),暖透了冰,天地感其孝,一条鲤鱼自动蹦上来,王祥欢天喜地地拿回家,炖汤给后母喝了。据说病就好了。从此后妈对王祥也改变了看法,对王祥好多了。

    后来,王祥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关于王祥卧鱼的故事,我也有过自己的思考。冰是厚的还是薄的?如果薄了,人怎么能上去趴在那里暖冰呢?恐怕没暖透冰,人早就掉下去了。如果冰的厚度足以支撑的住人上去,那需要暖多久才可以把冰暖的化掉?一天能行吗?要怎么暖?是穿着棉衣暖还是脱了棉衣暖?穿着棉衣,不用说,注定不会把冰暖透,因为棉衣保温么,就算能够透出点温度,也不足以把能支撑住人的冰层暖出一个洞来。如果不穿棉衣直接用躯体去暖,如果王祥先生是普通人的话,肯定会被冰冰成冰棍一样,怎么会活命下来?

    所以,我不怀疑编故事的人的良好的愿望和本心,但是说道理,教人向善的故事,也要有一些起码的真实性才好。不顾逻辑,不管规律,胡编乱造,怎么能服众?

    尽管七里八乡都流传着这种“孝感天地”的故事,但是仍然有大量老人被遗弃,仍然有大量的虐待老人事件发生。这类孝故事的不合情理会不会给人一种很滑稽的教诲?

    关于孝,似乎还有很多话要说。

    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对我要求很严格。一旦他觉得我学习不够好,或者我对他的管教有微词的时候,他会很伤心欲绝,会说出一句很伤人的话:“命里无儿犟求不子,我不指望老了你们孝顺我!”这似乎成了他要求我们好好学习、听他的话的杀手锏。

    我现在思考,他老人家的意思是不是说,“我没指望你们优秀了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其实都是为你好”?可是就是为了我好,也不用这种伤人自尊的方式来表示啊。

    父亲已经作古十年了,我无意冒犯他老人家。我也知道他确实是对我好,当然,我大学毕业工作之后,也都按照他希望的那样去照顾家庭,照顾弟弟们。我可以把我每月的工资都给他,甚至也可以为实现他不好意思说的愿望去借贷,但是就是不觉得亲近。也可以在他生病的时候,尽最大的努力去给他最好的医疗,但是就是一直没法与他,甚至与整个家庭很亲昵,感觉与这个生我养我的家一直有着很大的距离感。

    对这种感觉,我也很苦恼,它影响了我的性格,我的生活,影响了我的行为方式。我为它苦恼,我觉得这或许就是不孝。在理智上,我也想尽量改变这种状态,要多回家,多亲近父母。但是我心底的感觉不行,我一直会害怕回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心底的感觉与我的理智有很大的距离。

    这些,我没法直接归结于父母家庭,很多时候处在一种很自责的情绪中,无法解脱。

    后来读了一些心理学,试着正视这些问题,思考这些问题。比如,我现在都敢于把这些写出来。

    父母的这些做法,是不是因为自己被压抑了太久?是不是因为自己的目标没有实现?是不是因为孩子身上被父母寄托了太多的期望?

    后来我想,父亲幼年丧母,少年时意气风发但被他父亲的成份所压抑,青年时一腔抱负被现实压垮,处处被歧视被讥笑,心里一直处在“我不服”的状态,想找一个突破口,长出一口气。

    有了孩子,自然疼爱无比。在养孩子的过程中,父亲一直还是处在一种空有抱负与才能但仍然很不成功的状态下。当我作为长子进入学校的时候,他似乎也知道了自己好像也很没有指望出人头地了,就只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希望我如孙悟空,可上天入地,可无师自通,拜师就可以七十二变,取经就可以斩魔除妖,终成正果。

    但是他竟然发现我也会考试不及格(尽管也还是全班第一)!我竟然也会偷懒磨滑(自然是他认为的)!这就与他的愿望相去太远,他自然会觉得失望无,自然会为我贴上“不孝”的标签。

    只是,他老人家哪里知道,我并非不孝,并非不能体味他的苦心,只是我已经尽了近十分的力气,只能做到这么好而已,无法做到他所期望的绝对第一,无懈可击,无法做到他所期望的绝对优秀。他的指责与自残式的绝望与断言,只能让我压力山大,逐渐地在刻苦努力、坚韧不拔、不服输的同时,也走向了自我否定、自我怀疑,极不自信的心理状态。

    再后来,我试着从社会这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我发现,中国的“孝”是有大问题的。为什么需要“孝”?因为专制的存在,因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套理论,发轫于孔子,发扬于董仲舒,顶峰于朱熹。其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都是为宣扬“君为臣纲”服务的。这里的妻相对于夫,子相对于父,都是要唯命是从,错了也要听。这都是为最终的臣要无条件服从君来服务的,有道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叫臣亡臣不得不亡”。

    在这种理论、理念、说教、文化传统之下,一方面被压抑者阶层深受上一层的各种强制,另一方面又会喜欢对自己的下一层的控制与强制。君臣之间叫“忠”,父子之间叫“孝”,夫妻之间叫“从”。这种状态下,对上,别人是中心,对下,自己是中心。对上,自己感觉到的是屈辱。对下,自己会把这种屈辱传递给别人,去羞辱别人。被羞辱的人不服,那就是不忠,那就是不孝,那就是不从,罪莫大焉。

    压力的这种传递,只要专制存在,它就会存在。只要专制下的愚昧存在,它就会存在。只要人不能正视自己,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它就会一直存在。只要人自己觉得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会往下传递自己的期望与理想,把压力随着传宗接代自觉不自觉地往下传递。只要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作为自己的一切,自己不是为了自己而活,就会传递这种压力。而你不想接受?对不起,你这是不忠不孝不从。

    我想起,在我父亲咽气的那一瞬间,我眼泪夺眶而出,忍不住放声大哭,被人制止住,说这时候不能哭,哭就是不孝,会让死者迷路之类,吓得我强忍悲痛不敢再哭。等到葬礼之时,等到那些繁文缛节的时候,执事提醒我,你得嚎啕大哭。发现我哭不出来之后又说,你得哭啊,不哭人家会说你不孝顺。

    好一个孝顺!人咽气的时候真情流露地哭就是不孝,葬礼的时候,不去做表演性地哭就是不孝。这是哪门子道理呀!

    孝顺二字,到底有多少不通人性的道理在里头啊!

    前几天还看见一个视频,看见好多个小孩子殴打父母的片段。这样事情中的父母,无一不是特别溺爱孩子的,但也无一不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切包办的。其实,这也是一种专制,被专制的孩子殴打父母,不过是专制教育下的一种方式而已。

    这种孝顺理念下,教育孩子,必然也是自私的。

    体现在目标上,那就是为我所用,有道是“养儿防备老”。

    体现在方式上,那就是唯我独尊,我说什么就是什么,我说的都是为你好,即使方式不对,也是为你好。

    体现在亲子关系上,那就是眼前的“无我”与将来的“为我”。

    “无我”体现在孩子小的时候,孩子要天给天,要地给地,要什么给什么,无穷满足。

    “为我”体现在,你大了,我老了,我说什么就是什么,要不就是“我养你做什么”,“要知道生下来就掐死你”,不叫逻辑,不讲事实,以亲情相要挟,仅仅地将已经成年的孩子,像小时候那样,紧紧地拴在裤腰带上。一旦孩子有异议,不痛快,那就是“不孝”,那就是“白养你了”。

    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孩子成了逆子,成为了父母眼中的“败儿”,将父母视为永远的给予者。有的对父母颐指气使,动辄打骂训斥。有的一直索取,索取不到,有的还会殴打、逼迫父母就范。

    另一种情形是,孩子被管得死死的,没学坏,也没多大的出息,比父母也没好到哪里去,也没坏到哪里去,父母照旧耀武扬威,孩子照样低声下气,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好,永远是自己家的孩子不如别人。但是你真的说他孩子不好的时候,他敢给你拼命。

    第三种情形是,孩子确实有出息了,尽管不如父母期望的那么好,但总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这时,孩子的成就,也成了父母显摆的资本,好像完全印证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与理念,自己完全伟光正,于是乎把所有的成绩都归于了自己。进而又对孩子提出了更多的、更高的、更无厘头的要求,一旦有怨言,一旦有异议,一旦有与父母不一致的东西,马上会被指责为“不孝”“不讲良心”。子女妥协了还好,不妥协时,便生无可恋,后悔没在孩子襁褓时掐死他。

    还可能会有另一种情形,算是第三种情形的变种吧。也可能父母或者子女双方都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此解开这个死结,走往人生自由之路。

    也可能父母仍然不明白,但孩子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或者屈于压力与父母保持现状,而自己绝不会将压力再向下一代传递。也有可能孩子一直会处在与父母关系的压力与不安中,继续压抑地活着,活在父母的阴影里,忍受着这种很让人抓狂的闹心的关系之中。

    十一

    听说我们老家北面的孝河,准备打造“孝河公园”,打造中华孝文化基地。做出一个景点来,我没有意见,但要打造什么“孝文化”基地,我看还是算了吧,就那么一个假的不能再假的故事,能做出所谓的文化?那样的话,文化也太简单了吧?

    后来看到终于也没有政府或者其他组织投资做大规模建设,我不由地松了一口气。

    另外,很不幸地看到,说孝顺是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有很多的机构在宣传孝文化,我觉得我们应该首先弄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孝,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

    如果这个都没有弄清楚,打造出来的文化,必然是落后的文化,做得越好,不过是把坟头又做大了一些,就此可以吹吹牛,甚至可以就此收上一大笔门票而已。到头来,一大伙人花了一大笔钱,造出一大堆现代垃圾,谁也搞不懂到底是培养了文化,还是强奸了文化,估计到时也没人深究这些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让你气绝的亲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cs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