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自我的方方面面,今天总个总结。很多人给我贴过标签,各种各样的,有看着我长大的父母,有相交多年的好友,有从未见过只在网络里争论的网友,有决定着我“前途”的领导,有每天都一起工作的同事。有些是我喜欢的,有些是我讨厌的。起初,我很虚弱,想融入人群寻求保护,我会特别在意这些标签,后来,通过慢慢观察,我发现这些人的标签总是变化得很快,满足他们的期望,他们会认同你,赞誉你,不符合他们的期望,就会贬低你,打击你。很快,我就明白,我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以为全世界都在关注我,其实压根就没有人在乎你是怎么样的。他们关心的从来只有他们自己。无论赞誉和贬低,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让我符合他们的期望,因为他们心目中的我应该是某某样子。这是因为,天生的自我中心主义让人很难接受差异性。
认识到这点后,我就越来越自我,越来越不喜欢交际,越来越不会向人敞开心扉。也越来越没有耐心去了解一个人。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从来不是一个讨人欢心的人,相反还有点败兴的味道。这和我批判性的思维大有关系,无论再高兴再美好的事物,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去思考其中有什么不足和缺陷,所以别人和我分享快乐的事情,我不但没有快乐,还告诉她我的担忧,而别人向我倾诉痛苦,我则告诉她,情况比你想的还要糟。平心而论,虽然我的建议并不总是中肯,但其中的确有许多是有益处。只不过良药苦口利于病,很多人还是绕不过情绪这关,觉得我这个人真是没点意思。
痛苦是必须的,但不是每个人都想要。有些人更愿意永远停留在快乐这里。快乐于我而言并不难,我是个很容易知足的人,吃饭从不挑食,穿衣服也没有什么讲究,对名利和荣誉这些看得也很淡,只要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我不会额外要求太多。我唯一过不去的关是:意义。我和好朋友逛街时,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店,路上行人匆匆,我最常爱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呢?,朋友给出最世俗也最普遍的答案:賺钱呀。我并不满意,然后我就读了很多很多书,看了很多很多电影,答案没有变得清晰,相反越来越模糊,我的困惑越来越深。于是我又去读更多的书,看更多的电影,这似乎掉进了一个迷宫里去了,我总在里面打转,以往走了很远,一看周边,又回到了原点。
我妈总说我读书读傻了。明摆着一条康庄大道:努力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把孩子养大成人,然后退休,安享晚年。没房,存钱买房,没女朋友,相亲找,没钱,工作之余再炒股买基金赚,没孩子,生,孩子要上学,要操心学业,要操心他的将来。问题出现了,解决掉,自然会有下一个问题。日子一天一天这样过下去,古人都是这么过日子,现在大家也是这么过日子。我不明白,你一天到晚操的啥心。别人都是这么过的,到你这里怎么就不能。
按照我妈的标准,我可是落后了一大截,而且随时有脱轨的危险。那的确是条康庄大道,不然怎么会容下那么多人呢?,但我偏偏不走,或者心不在此。根据我读过的历史,那些摒弃个人幸福的人,往往都是为了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显然,这些和我沾不上边,我一个整天只知道谈论自我的人,心胸何其狭隘,那里装的下那么大个世界呢。所以,我的选择就成了个谜,没有任何合理的原因可以解释。更准确地说,我从来没有选择过,一直在观望。
我仿佛回到了刚从娘胎出来的状态,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只是不停地哭。不同的是,那时我妈知道怎么安慰我。但我现在没有人可以安慰我。
我现在拿起一本书,是为了慰藉,看一部电影,是为了慰藉,出去约会,是为了慰藉,去远方旅游,是为了慰藉,似乎,我做什么都变成了慰藉。慰藉之后,忧伤再度浮现。这些都只能短暂安抚我躁动的心,无法根除在我内心的困惑。
也许就像大多数人对我说的一样,我根本没有值得忧虑的问题,即使有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一伸手就可以解决。单身?,相亲参加活动找女朋友去呀,没钱?,想办法賺钱呀,送外卖,炒股都可以。想写作?那就利用业务时间写呀。这就又回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虽然,我没有去努力尝试,也不知道这些愿望达成以后,我的生活会有多大的变化。但,我的内心却有一股声音告诉我:这些都不值得你劳心费力地去追求。
那么,究竟什么是值得呢?这又绕回到最根本的问题:我到底想要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