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读书笔记
【每周一本书】20 好好学习

【每周一本书】20 好好学习

作者: 大大大_圣 | 来源:发表于2017-04-08 12:30 被阅读46次
    好好学习

    李笑来的公众号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他自己是这样解释的:我所说的“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是由三个动词构成的句子;在这个句子中,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第三个学习是动词。所以我的意思是说:要先学会学习这件事儿,然后再去接着学习,这样才真的有意思。真的不是“学啊学啊”的意思,更不是所谓的“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为什么要关注学习这件事呢?过去几年,我读了挺多书的,可这些书拿出来再看,甚至我写的笔记拿出来的时候,我都不记得了。读了没记住,这不是最让人难受的,更失望的是,浪费了那么多时间,陷入了被很多大神所鄙夷的“低水平勤奋陷阱”。

    那既然知道了身处陷阱,唯有自救。

    1. 如何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爱因斯坦说:疯狂就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做同样的事情,而期待会有不同的结果。在原始的方法基础上进行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奋。

    1.1 升级读书方法

    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读书不是背书,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读书后忘掉是正常的,但是,内化成能力的知识是忘不掉的。低效的读书方法往往是阅读+摘录+划线。一本书成了若干个散落在不同页面的信息点,而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信息,并不是大脑擅长的高效行为,否则我们大脑就是硬盘了。

    记住新知识更好的方式是和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理解和认识。教小孩子加减法的时候,常常会用苹果来进行教学,1个苹果+1个苹果=2个苹果。为什么用苹果呢,就是因为苹果是小孩子已经理解的知识,将加法和苹果做联系,便于小孩理解。

    1.2 提升学习能力

    学习的本质是深度思考的过程。在肤浅思考的认知前提下,增长见识和扩大知识量,并不可能变得思考深刻。行万里路,也就是个邮差。

    反思

    反思不是总结,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作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反思在学习中至少有3方面的作用:

    1. 发现知识误区
    2. 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3. 检验新知识是否得到使用

    关于如何训练反思能力,可以看看
    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

    以教为学

    给别人当老师,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毕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自己还是学习阶段呢。并且有句老话: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咋看起来跟以教为学矛盾,细想下,忌好为人师也许更想表达不能卖弄的意思。

    教别人的过程表面是知识输出,但实际上有额外的价值:

    1. 因为要教别人,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体系。如果我们不能很清楚的讲清楚某个问题,那么说明我们其实并不理解,只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
    2. 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教别人,能够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3. 教别人之后,别人提问,也是对我们的挑战,是从另外的视角看到问题,能够让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最常见的就是工作场合的讨(撕)论(逼)。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核心是: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突飞猛进的进步,也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了解更多:

    1.3 提升认知深度

    美团的王兴说过: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有深度认知能力的表现: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知乎上有人提了个问题:

    被顶到第一条的是演员张译的答案,他一上来先来个清晰的时间维度的分类,从明清到现代。然后balabala的开始讲。当一个人对对事物没有经验和相关概念的时候,是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分类的。只有深度切清晰的认知,才能做好抽象分类。

    田志刚:世界很繁杂,充满着现象、事实各种观点(真知灼见、谎言与欺骗),我们需要去抽取其背后的一致性,才能快速的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2. 如何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能力圈是由我们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并且在这个领域,比90%的人都做得好。

    查理·芒格说:不能界定边界的能力,称不上真正的能力。我们的重大决策都在我们的能力圈中进行,可我们大都不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想象下我们现在要从悬崖这边跳到那边,如果不知道自己能跳多远,那么,你敢跳吗?不过现实中,我们却经常做出超出我们能力的选择。

    2.1 狙击手策略

    如何利用优势,成甲的建议是:做狙击手,而不是敢死队。狙击手是利用自己的优势,瞄准指定的方向,一招致胜。敢死队是勇敢无畏的工作者,但是胜负难料,而且敢死队往往是快要失败的时候采取的无奈之举。

    狙击手策略有效是因为我们80%的成功,来自20%的决定。更重要的是,我们比90%的人更了解这个领域,我们能做出高质量的预见性决定。而实战级的预见性认知,必须处于我们的能力圈范围之中。

    当然,这都是建立在自己对自己了解的基础上。说到这点,很头疼,暂时还没找到自己的优势。

    2.2 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临界知识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复杂的世界是由间的基本规律构成的,面对复杂的问题,要从简单的、基本原则入手。

    • 从感兴趣的领域入手
    • 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出处
    • 常识用更加基础的原理解释这个知识
    • 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临界知识与预见性认知

    我们的决策都是基于我们能获得的信息质量。如果知道房价走势,在处理房子的事情上,我们就比其他人看起来更果敢。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识=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而预见性认知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问题的界定: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得到”为什么能够快速崛起?

    现象层面

    因为罗辑思维有900万公众号导流。

    技术规律层面

    内容方面:有罗辑思维多年内容制作的基础,所以内容质量高

    支付方面:因为移动支付的成熟,为内容付费的壁垒被打通

    时机方面:赶上互联网内容创业的风口,受关注度高

    底层规律方法

    用户价值第一:知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免费信息泛滥,反而使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因此用户产生了付费获得优质内容,节约时间成本的需求。

    品牌效应:罗辑思维为新创立的“得到”提供了重要的质量背书。

    规模效应:采用音频而非视频的形式,极大的降低了内容制作的难度并缩减了生产周期。

    从众效应:当用户规模达到一定边界后,会引发从众效应。

    边际成本低:标准化的内容生产方式,无售后和线下环节,使得用户增长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综合效应:以上几个效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得到”业务的发展。

    现象解释主要是应激性反应,直接对表面现象做解释;技术规律更深刻,能够找到这个领域的重要规律,而底层规律则跨越专业限制,用更加基本的知识来解释现象。拥有深度认知和学习的能力,才能迅速看透问题的本质。

    顶级人才的溢价越来越高,而普通人的生存条件却在恶化。如果安于做那长尾的80%,或许生存的绝对条件在提高,但是相对生存差距在加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周一本书】20 好好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el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