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上演了一场男生女生“舞台秀”。在该小学二年级试行年级课程中,有门叫做“男生·女生”的课程。本学期这门课新增了教女生“打毛线”“织毛衣”、教男生“做飞机”“造火箭”“装汽车”的课程。(9月9日,成都商报)
说起开设男女专属课程的初衷,该校校长表示,男生女生接受同样教育的时候,男孩缺少足够的空间来豪气勃发地成长,女孩则缺乏宁静温婉的榜样可依循,男孩、女孩存在一定的性别错位的现象。按照传统性别观念理解,校长的做法的确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校长没有意识到的是,传统观念加之于性别之上的“刻板印象”本就是不合理的。而一句这种不合理的观念制定出来的教育方案,自然是不适合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的。
改变传统观念,别给性别贴上标签。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女生就该温柔贤良,甜美可爱;男生就该英姿飒爽,刚毅坚强。这种传统观念的固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大家对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刻板印象。然而,人性本就是多样的,不能因为大部分人是什么样子,就忽视了少数人的存在。在偌大的世界中,总是存在一些女生喜欢短发,不爱穿裙子;同时也存在一些男生喜欢粉色,不爱踢足球。对于不符合我们对性别常规认识的,我们把他们看作“异类”,于是有了“娘娘腔”“女汉子”等标签的出现。而这些标签的存在正是来自于我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存在影响我们对人事物的正确判断和评价。因为校长对男女生的“刻板印象”,所以他提出开设男女专属课程。这种“刻板印象”让他忽视了“男生也可以织毛衣”“女生也能造火箭”的客观现实,而他开设这种专属课程直接就使这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不从孩子的学习兴趣出发,而是从自己的理解中认定孩子应该学习什么或不应该学习什么,这是教育的退步。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时至今日,如果还根据性别来制定培养方案的话,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进行反思了。而且小学也正是孩子树立自己三观的阶段,将这种“刻板印象”的观念传递给孩子,会影响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在社会倡导男女平等的时候,教育更应做到公平。教育公平意味着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我国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应该有针对男女生的“双重标准”。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到的是,给学生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安排”。
在做到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更应该去追求教育自由。学校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拥有更多的教育自由。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至于像工厂流水线生产的产品一样,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