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关于心
跟《中庸》学做人

跟《中庸》学做人

作者: 乡土中原 | 来源:发表于2022-12-11 00:05 被阅读0次

《中庸》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近日认真研读,感悟颇多,特与大家分享。

《中庸》是一部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古代典籍,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后经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大力推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官定的学校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

关于《中庸》的内涵,程颐解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但近代学者,对《中庸》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如当代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认为,“中”是相对来说的,因为先有两边,而后才有中,文学上说得过去,但是哲学上说不过去。“不偏之谓中”,简单来说就是不走极端。“不易之为庸”,就是说不能变动的叫作庸。南怀谨先生认为,天下没有不能变动的东西,因为《易经》上有“周流六虚,变动不居”,所以“万变之谓庸”才有道理,也就是说不管怎么变化,始终适用的东西才能称之为“庸”。

尽管古今学者,对“中庸”二字意义的理解略有不同,但《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恰到好处,这一点是大家的共识。

《论语》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而子夏却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效果是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这个成语典故的由来。

“过”和“不及”都是违背“中庸之道”的。

《中庸》里面阐述的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就是一个做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不管是一国之君,还是庶民百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循《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无过与不及,掌握好“度”,尽量做到恰到好处。倘能如此,国家就能长治乆安,人民就能幸福和乐,个人就能事业顺暢。

但在过去一个历史阶段中,对于“中庸之道”,却常常被曲解误用,所以很有辨析的必要。

提起《中庸》,过去很多人是出于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作为 。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处事圆滑,搞折中主义、和稀泥、充当老好人。这种理解是十分错误的。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在古代另有一个名词,称为“乡愿”。对这种人,孔子曾经贬斥说:“乡原(愿),德之贼也。”孟子做了进一步解释:“非之无举也,剌之无剌也,合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人,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将“中庸”和“乡愿”混淆在一起,除了少数人是别有用心外,大多数人是岀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所造成的误解。

大到治国,小到做人,古圣先贤在本书中所留下的无穷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据史料记载,远古时期的舜帝就是一个善于遵循“中庸之道”的智者。他不仅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又能加以审视,扬其善,隐其恶,取其中,而施行于民,从而使天下化而治之。治理朝政者若能采用“中庸之道”,就可以避免过于专制,过于偏激,过于依恃。天下就可以国泰民安了。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所采取的构建和谐社会、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构建橄榄形社会、限制资本无序扩张和攻坚扶贫的大政方针等,都是十分符合“中庸之道”的。

邓小平晚年在外交政策方面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抓住机遇、有所诈为”的国际战略方针,其核心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是十分符合“中庸之道”的,为中国带来长期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习总书记在谈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发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合谐共生。”这些观点都是和“中庸之道”的精神相一致的。

学习了“中庸之道”,个人也有几点很深刻的感悟:

一是“慎独”。

这是《中庸》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说:“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指一个人在独处中谨慎不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法律准则。

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言行检点,遵纪守法,相对容易。当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做到独善其身,奉公守法,守住道德底线就比较困难。故“慎独”是拒腐防变、提高免疫力的良药,是检验党性的试金石。

要真正到“慎独”,首先要自尊自重,珍视自已党员干部的身份,取消侥倖心理。俗语说:“要得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头上三尺有神明”,人若做了坏事,总有一天会暴露的。

真正做到了“慎独”,个人就不会犯错误,贪污腐败就能根除,党和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已是心安!

“慎独”从我做起!

二是做人须谦虚谨慎,藏锋守拙。

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所以若想明哲保身,就必须谦虚谨慎,藏锋守拙,切不要锋芒毕露,引人妒忌,以遭不测。

说起三国时的杨修,没有人怀疑他的才华,但人们对他的评价更多是惋惜而非敬佩。说到底还是杨修的自作聪明反而害了自已。

“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句话摸透了曹操的心。他聪明吗?聪明。若非有过人智慧,也不会从两个字摸透曹操的心思。他愚蠢吗?愚蠢。他跟随曹操多年,竟不了解这位独夫的性格特点。过度的表现欲让他忘记了隐藏自已的锋芒,而这锋芒扎进了这位枭雄的眼中,那他最后的结果也可想而知。

即使是大家所熟知的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他为国家做了那么大的贡献,获得了那么多的荣誉,也因为他头脑膨胀,锋芒太露,说话不检点,违背了“中庸之道”,而遭到不少人的非议。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些挫折。

而我国的另一知名大企业华为,却受到了国人的推崇。在谈到华为的管理经验时,其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说,他的管理哲学称之为“灰度哲学”。所谓灰度,就既不是纯粹的黑,也不是纯粹的白,而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随时可以变成白,白也随时可以变成黑。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取得合适,这就是灰度。这就是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

三是与人交往要“中和”。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里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对中和作了解释,他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如果能将这二者协调,就能够做到中和了。达到了中和,天下万物就能各安其位,人们也将心平气和,整个社会就能秩序井然,天下自然太平无事。可以说,中和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社会价值的实现。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要把握中和的原则。如对朋友,要“君子之交淡如水”,名利场上的酒肉朋友,是只能共亨乐而不能共患难的匆匆过客。对上级应不卑不亢,既不能溜须拍马 、阿谀奉迎,也不能不恭不敬 、冷若冰霜。对下级要恩威并用、奖罚分明。对子女要宽严相济、长幼有节。托人办事或人托办事,要讲原则,有底线。违背法纪的事情决不能办。只有这样才能无悔无愧,一生平安。

《中庸》智慧,是我们作人之本。“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足矣。

相关文章

  • 跟《中庸》学做人

    《中庸》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近日认真研读,感悟颇多,特与大家分享。 《中庸》是一部论述儒家人性修...

  • 跟文文老师学《中庸》

    路怎么走道何方?自问多遍答案亮。 前八百年前二百,圣贤天才结队来。 情深文明继先志,采访吉姆罗杰斯。 辉煌历史三四...

  • 跟文文老师学《中庸》

    百分百纯专注抱,天地得一灵宁到。 以一贯之杂染抛,惟精惟一圣贤造。 往好处想是理想?遇险见难抬头望。 横渠四言君子...

  • 跟文文老师学《中庸》

    经典逻辑圣思维,十二箴言生追随。 深根固柢长生基,一二三融久治怡。 专一纯粹两相对,理想现实臻完美。 高山仰止行景...

  • 跟文文老师学《中庸》

    一元复始万象新,年年岁岁不同人。 不出十五就是年,祝福共学迈春天。 开放互动新视野,动态全景好领略。 中国哲学去年...

  • 跟文文老师学《中庸》

    识文断字心性炼,黎明读书风雨变。 预习听课又复习,学习三大法宝齐。 斋明盛服内外浴,洗心革面诚敬出。 视听言动皆礼...

  • 中庸做人

    切勿骄矜。历史洪流滚滚向前,世界少了谁都一样发展。个人不过沧海一粟,有什么可以骄傲? 切勿自轻。人人天生独一无二,...

  • 跟《论语》学做人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时常在入睡前想想一天之中的经历,将一幕幕过往在脑海中过一过,不是修炼自己,而是一向睡眠...

  • 跟李嘉诚学做人

    我喜欢看名人传记,尤其喜欢看《李嘉诚传》,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给我很大启迪。 ...

  • 跟名师学做人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有感 一次外出培训中南阳理工学院的赵教授讲过:长期以来,我们在向名师学什么?学教学经验,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中庸》学做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fx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