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过两种关于写作的观点:一种是说写作中重要的是要有技巧;一种是说写作中重要的是内容。当时只是觉得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此刻想起这两个观点,突然明白这应该是作者们在不同的写作状态下的正确的主张。
睁开眼,拿起手机想写日更文,脑子里一片空白:该写啥呢?想起那个关于写作技巧的文章,我想此刻即使我有万般的技巧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我没有可供让技巧有用武之地的内容啊。特别赞同写作中内容重要的观点。
有时候写作思路畅通的时候,一气呵成,写完后还要仔细的看看,怎样更好的将这些内容重新布局规划。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讲究“技巧”吧?虽然我不懂真正的技巧,但这也算是有了内容后的更进一层的要求。
所以,此刻我有深刻的感悟,无论怎样巧妙的技巧都得先有写作素材。
老舍先生把自己积累的写作素材比作“箱子里的衣服”,积得阔,积得厚,写文章就能穷形尽相,游刃有余;“衣服”少,积得薄,就会捉襟见肘。
有时候,在写作课上我们花了不少时间去指导学生怎么审题,怎样构思,怎样立意,怎样谋篇布局……但之后交上来的作文还是惨不忍睹。还在心理责怪这些孩子上课不听课,现在发现冤枉学生了,也许他们也碰到了我此刻的这个处境,那就是写什么好呢?没有内容啊,有怎么谈得上课堂上所谓的那些技巧呢?作文当然只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胡乱堆砌几个字。也就是说他们交上这样的作业也是有难言之隐的。
那怎么办?只能先从源头解决这个问题,积累写作素材呗。
唐朝诗人李贺7岁即席赋诗,进京赶考的诗作《高轩过》轰动京城,受到韩愈赏识。他虽然只活到27岁,但留下223首诗篇。他的成功在于哪里?为了搜集素材,他早上背着锦囊,骑着毛驴,外出游览,观察生活,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进锦囊中,一天下来回到家中,将锦囊中积累的纸条拿出在油灯下选择整理,将有用的纸条再存在另一个锦囊当中供以后写作用。可见,他的成功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当下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才是第一要务。虽然写作技巧很重要,但对我等来说有什么可写更是第一要务,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