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先跟大家说一点题外话,我给大家讲一下什么叫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拿一部电影来举个例子,《幸福来敲门》
读大学的时候曾经看过这部电影,混合了很多种情感,有父爱、拼搏、顽强、精神、鼓舞等等等等,有一次公司进行培训,又给大家放了一遍这个电影,结束之后,培训人分别让大家谈谈电影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哪一段?
A : 主人公为了改变自己的窘境,问了路边身着西装、开着豪车、神采奕奕的一个人,询问他的职业和工作的内容,并且抓住机会,找对方法,坚持到底,最终获得了人生幸福,尤其是结尾的背影,对自己的过往进行回望的时候。
B:他老婆当初就不应该跟他离婚,如果没有离婚,可能也会变成一个富太太,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她的发言一秒把我拉回现实,原来对同一件事,理解的差别竟然是这样的不同,原来我们认识的世界,呈现出来的东西,都是经过我们自身的一种理念,主观意识加工处理过后才有的感觉。
一个看到的是不服输,改变自己,是能够挽救自己的人生的,在做出决定的那一刻开始都还不算晚;一个看到的是想办法去依赖他人,指望着傍上打款或者天降横财,外界对自己好的变化让自己幸福。
这明显是不合逻辑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经常会抱有这种侥幸的心理,即使从数据上说,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极低,但是架不住人们想象的愿望强烈,会自动地把这种幸运的指标放大,从而相信。
一定程度上,我们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接受了什么样的思想,就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轨迹,是选择主动还是被动,是选择出击还是等待被宰。
一、不如自己做决定
有一句话叫做,你听过了那么多的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我相信有不少的人也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身边和周围给你建议的人太多,从而导致你顾此失彼,哪件事情也没做好,哪件事情也没有达到你理想的状态,或者受这个世界太多干扰信息的影响,不只是分散了你的注意力,而且让你很难做出决断。
从前有一头驴子,它有渴又饿,当它在前行中,突然发现左边有一堆草,右边有一滩水,这时它就开始犯难了,到底要去哪一边呢,是先吃草,还是先喝水?最终的结果是在这样的纠结和徘徊中死掉了。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驴子太傻了,这也只是一个寓言,看似很浅显,但是真正想想自己有的时候何不是处于这种纠结的状态之中呢,思考力不足,分辨不出自己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更没有胆量和勇气去冒险尝试一次,外界也会有不同的声音告诉你应该干什么,还是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我们要学着去做一个决策者和管理者,而不是任听别人安排和摆布的执行者,对任何一个观点都要加上自己的思考,适不适合自己运用,对于任何一则谣言,都要加上自己的分析,有没有必要造成恐慌。
在各种商家吹嘘各自的商品好的时候,值不值得你去学习,世界上这么多的行业,难道你要掌握所有的技能才能找到升职加薪的安全感吗?首先你并没有这个精力,其次即使全都掌握了也不见得会好到哪里去,这世上大多数的成功人士也只是精通一到两个方面,其余的只能称为爱好,找好一个支点,反弹的力量可能更大。
二、低效的勤奋
看你一天忙忙碌碌,真正用到自己身上的又有多少呢,你加入收藏,写到本子上,存在U盘里的东西,又翻出来温习过多少遍呢,这就是你觉得自己很努力还没有效果的原因,你仅仅用表面现象就把自己给麻醉了。
上下班坐车的时候,还不忘刷着手机,看各种资讯和成功人士的建议,别人说一句这个好,你就去做;别人说一句那个好,你也去做,到头来还是什么也没做好。
这是一个依靠信息快速变化的时代,也是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每天的生活,极度泛滥的时代,自媒体的火爆发展和盛行,给我们带来各种新鲜事儿的同时,也给我们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如果你不经筛选和分辨的话,很可能渐渐地就在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变得人云亦云、听风就是雨,这样对我们的成长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应该时常对自己当下所做的事情做一些思考和反省,不断地调整和修正目标。
三、我说了算
不要让感动自己的勤奋麻木你的大脑和神经,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去衡量一件事的轻重,做有效的事比无畏的努力要强的多。
碎片化的时代、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知识,一定程度上说对我们没有任何的帮助和作用,如果真的很想学好一门东西,掌握一门技能,拿出固定的时间,整块的时间去系统地学习吧,看看自己去否真的有兴趣开始,是否真的有毅力坚持下去!
我们这种每天接收广泛而又繁杂的碎片信息,已经在渐渐消耗我们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谁都不愿意花时间去想想背后的原因和逻辑,这样的你,看到的只是媒体想呈现并告诉你的东西,而不是真相。
没有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成功的,也没有什么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让你过的最开心,最幸福的,去寻找真正属于你的东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