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作者: 生活的艺术家Tim | 来源:发表于2021-10-31 20:42 被阅读0次

    大家好!我是龙哥。

    一个想和大家每天进步一点的家伙。

    今天周末,这个周末还是要泡在工作上了。昨天写了文章《多问问自己尽心了吗》,所以今天工作时也在多想着怎么能尽心把事情做好。

    这就正对应了我那句口号,每天进步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学到的东西立马运用。

    《华衫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这本书,我读完第一遍之后,现在就是在重读第二遍。而且边读,边思考,边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而且这个过程中发现,第一次读的时候的很多理解都是有问题的,第二次读的时候就会又发现很多新的问题。就像我们在做标书的时候,总是得一遍一遍地去过,一遍一遍地改,一直改到再也发现不了新的问题。如果把每本书都像做标书那样地仔细,那就没有不进步的道理。这个例子举的,最近我做标书都做出心得来了。看标书看得我脑瓜疼。

    文字这个东西写下来就很容易让人误解。因为每个人看事物的角度不一样的,看同一段文字都会产生千百种理解。光是格物致知这几个字,就争论了几千年。

    格物致知,在朱熹的理解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但是王阳明就不是这么认为的。年轻的王阳明想要践行朱熹的格物致知,格了7天7夜的竹子,都给格出病来了。所以他认为这样的格物致知是有问题的。他给了格物致知新的解释。格物格的不是事物的原理,而是事物的善恶。格,是一个格子,善的标准。把事物都放在这个格子里面匡一下,对得上就是善,对不上的就是恶。

    和“善的格子”严丝合缝,就是“止于至善”。

    这样的理解就是,我不是要去穷尽天下事物的道理,而是来了一个事物,我先用善的标准去格一下,要做到恰到好处的善,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能严丝合缝就是中庸之道。所以儒家虽然讲究道德,但是不是圣母,而是中庸之道,所以才出了像王阳明、曾国藩这种能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格物致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kn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