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课。第一节课,大屏幕上打出了课题《再塑生命的人》。这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文,选自海伦凯勒的自传体小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内容不难理解。这一节课会怎么上呢?
开始上课了,闫老师并不急于进入文本,而是先和同学交流自读课的学习方法,在肯定了学生积累的学习方法后,强调自读课要关注旁批和阅读提示,并让学生自读阅读提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编者提示我们如何学习这一课。学生阅读后,马上发现了阅读提示中告诉我们:阅读时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再塑生命的人是谁?为什么再塑生命?怎样再塑生命?还要关注题目;要注意议论抒情的句子;关注单句成段的句子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我不禁为闫老师的设计称妙!这就是以生为本的课堂,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发现、自己确定的——而这正是老师预设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分三个板块。
活动一、默读课文快速走进文本
1.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
2.关注题目,开头结尾,文章的关键句
学生读课文的时候,老师提出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学生读完书以后,再交流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比如谁再塑生命?学生能够很轻松的回答。那生命为什么能够再塑呢?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链接资料———海伦凯勒童年的经历。从这个文字中能够感受到法伦凯勒童年不幸的遭遇,想象一下他的生命状态是怎样的?(痛苦)文本中是怎样写出来的呢?随身共同学习写海伦凯勒心理描写的语段,并通过品味反复修辞和巧妙的动词学习语言。老师通过几个有梯度的问题,并适时地引用资料,引领学生快速走进文本,水到渠成。
活动二、细读文本,走进莎莉文老师
默读文章6到10段圈点勾画沙利文老师用怎样的方法教育和影响了海伦?
通过这个主问题的设置体会沙利文老师高超的教艺。这个问题的设置看似简单,实则巧妙。
活动三、再读文本,找出文中海伦心理变化的句子,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
前后勾连,体会海伦凯勒内心的变化,引领学生发现这篇文章并没有直接赞美莎莉文老师,而是通过心理描写来感受。因为海伦凯勒是盲人,他只有通过自己的内心去感触,所以文章都是她内心的自述,这是文章独特的表现形式。
最后拓展阅读,出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的话———“长时间凝视莎莉文老师”,推荐学生课下继续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看海伦生命蜕变的过程,让海伦的故事再塑读者的生命。
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扣住了自读课的特点,又教出了这一篇的特色,通过三个语言实践活动去触摸海伦凯勒的心灵,体会沙利文老师高超的教学技艺。设计精妙,课堂高效。课堂上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学生的生长。是一堂好课。
一点遗憾:课文海伦对自己的心理描写非常的细腻,如果能够在赏析品味语言后引领学生去朗读,效果会不会更好?比如海伦在遇见沙利文老师之前痛苦绝望的心理状态,窃以为朗读更能引起心理的共鸣。
(2020.10.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