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微信公众号大火的时候,我联合喜欢写文章和播音的朋友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期待在微信红利期获得一些什么。当时是这么想的:大家一起做,公号文章的风格的多样性和文章数量都能保证,加上专业主播的声音和大家共同的分享,估计一个周我们就能突破1000的粉丝,然后持续快速增粉,最后实现价值变形,逐渐形成自主品牌。
实际情况是,大家开始都热情满满,但真正写起来后,能持续输出的伙伴少之又少,持续分享的伙伴同样少之又少,即便持续分享,新增粉丝也不多,一周下来,听众积累了不到100人,离预计的1000人还有遥远的距离。后来,因为个人原因,我退出了公众号运营,主播和坚持输出的伙伴带领大家继续前进,现在公众号成立一年半了,粉丝大概三四千。
想想大家这一年半投入的热情、精力和时间,再看看现在一天依旧两三百的阅读量,突然想起一个词:低水平的勤奋。唯一欣慰的是,大家还在坚持。我也在持续学习、反思和总结,希望下一次再做些什么时,能少走些弯路。其实一直没想通透,直到读了古典老师的《跃迁》抢读版,里面的一句话让我一下明白了症结所在:处处有机会,就等于处处没机会。
微信公众号出现后,任何一个人拿着身份证都可以开通,随便写点什么就可以推送,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如果真正想通过公众号打造个人品牌和实现价值变现,却没那么简单,用《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一书里的头部效应来分析,成千上万公众号中排名靠前的几个账号就了占了总流量的40%,比如咪蒙、六神磊磊、连岳,都有成百上千万的粉丝;排在尾部的,则连公众号红利期的小肚腿都够不着,收听和阅读量普遍寥寥无几,要谈价值变现,等同于空中楼阁。
在回头分析排列靠前的公众号,比如咪蒙、六神磊磊、连岳在公众平台兴起前,就有多年的积累,公众号只是他们等来的一个风口。普通人想在红利期进入并从0开始,在缺乏在某个领域深的厚积累及创造新蓝海的洞见和实力时,多半只能跟在公众号大部队的后面,看着大号不断变现、升级,再变现再升级,自己只能想想而已。时代的红利,不等于每个人的红利。
这件事儿给我的教训时,当再有新机会出现时,是匆匆忙忙进入,还是先做战略分析才是第一重要的。如果分析下来进入后没有机会成为头部或成为细分领域头部,甚至连第二梯度第三梯度都达不到,那最多只能陪跑,如果不是想要长期从事的行业,就别盲目投入了。那,对想进入的行业里又没有深厚的积累怎么办?古典老师提供了解决方案,高效学习和积累,用20%的时间学习该行业需要的80%的精华,先成为小组织或者小范围内的头部,持续精进,再向大头部跃迁,先成为鸡头再做凤头。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怎么选择和定义自己所处的平台或组织,是自己真正想进入并适合自己长期发展的呢?有高手高屋建瓴地表示:其实很多人都不会选择,更别说有明确的目标,低水平的勤奋就是大家该做的。无从反驳。从我这两年的实践和思考中,我发现不论做什么刚开始都需要大量的练习,直到能力和认知提升,建立起新的逻辑结构和做事方法,加上不断的刻意练习,才有可能提速。跃迁说到底,是高手才能做的。那如我一样的普通人为什么还要看这本书?因为了解途径,会帮助想成为高手的伙伴少走一些弯路。
关于跃迁的路径和方法,古典老师在书里进行了系统的案例和底层逻辑的分析。读完《跃迁》抢读版,我发现实行起来难度很大,于是果断参加了永澄老师的50天跃迁观察团,目前在永澄老师的带领和伙伴们的启发下,进行新的目标梳理和策略制定。
期待永澄老师领读《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期待从上至下破解目前所处的困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