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848888/2a85f915b8f220e5.jpg)
大家好,我叫王丽娟,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话题是《顿念》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爆火的话题:
“既然所有的生命都要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有网友说:“在无人问津的地方用尊严换钱,然后再去人声鼎沸的地方用钱换尊严。”
也有网友说:“报答养育之恩,养育儿女,交给时间,体验人生百态世间冷暖,安然离去。”
然而,有个人的答案却是:“我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这个人,就是维克多·弗兰克尔。
在他的经典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弗兰克尔讲述了自己在纳粹集中营地狱般的磨练。
一个人越过越好,还是越过越差,从很多细节上可以窥见。
从青年才俊沦为悲惨囚徒,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奇迹,总观弗兰克尔传奇的一生,这三个好习惯让他获益无穷。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48888/66dd0272c35a34cc.jpg)
清空过往
弗兰克尔是位心理学家,1905年出生在奥地利一个并不富裕的犹太家庭。
二战时期,纳粹的入侵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全家人被关进波希米亚的一个集中营。
后来,弗兰克尔被辗转送到称作“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过了三年暗无天日的囚徒生活。
这期间,他尝尽了世间各种苦楚:
1500多人被关在只能容纳200人的棚屋中;
一块2.8两重的硬面包是四天的全部食物;
稍有不慎,就会招来一阵毫无缘由地毒打……
直到1945年,弗兰克尔终于获救,成为《圣经》里那个“幸免于难的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幸福生活的开始。
弗兰克尔回到家乡才知道,妻子、父母、弟弟全都死在集中营。
一时间,他成了一无所有的孤家寡人,还要忍受着周围人的歧视和嘲弄。
即使如此,弗兰克尔还是强忍着悲痛,留在了维也纳。
他说:
“我忘不了别人给我的恩惠,也不抱怨别人对我做过的坏事。”
尽管满身心的创伤,弗兰克尔没有沉沦堕落、一蹶不振,反而选择与过去和解。
所有的结束,是为了新的开始;适时的清空,是为了更好前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48888/4206e8b0f2187818.jpg)
清零杂念
小时候,弗兰克尔渴望成为一名医生。
可上中学后,他被弗洛伊德的学说所吸引,还喜欢读阿德勒的著作。
15岁的他成为阿德勒学派的热烈拥护者,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精神病专家,负责照顾那些自杀未遂的病人。
正当弗兰克尔小有名气、准备大展宏图时,前半生的辉煌记录被纳粹党一笔清零。
在“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他被抹去一切社会身份,唯一拥有的就是自己的特有符号——119104。
在当时只有3.7%的生存希望面前,弗兰克尔却始终惦记着未完成的研究课题。
他想象站在明亮、温暖、欢快的讲台上,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传授着集中营心理学。
他唯一的念想,就是赶紧完成著作。
所以,弗兰克尔利用一切机会去构思、写作,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辛苦积攒的第一手资料,也承受着他人的不解。
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弗兰克尔悄悄走近一个老囚徒,指着口袋里一卷纸说道:
“这是我活下来的唯一希望,我要不惜一切代价保留下来。你能理解吗?”
随时保持清零的能力,心无杂念、向上生长,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无限的尝试和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