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苦难造就伟大

苦难造就伟大

作者: 布吉岛的居民 | 来源:发表于2018-02-24 22:01 被阅读0次

    一个人若想成功,必先经历大风大浪,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根据一个人在身处苦难生活时的做法就可以推断出他能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苦难生活可以造就伟人。

    苏轼二十岁就中了进士,年轻有为,他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为了国运、君命、民安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谁曾想在元丰二年突然遭遇变故,有人说他写诗污蔑变法、诋毁当权派,他入狱一百零三天,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差险些丧命。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但只是有名无实。苏轼在黄州可不是享福,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苏轼在给老朋友章惇的书信中曾这样写道:

    “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然某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随手辄尽。”

    苏轼在黄州的物质生活面对着三大难题:花销问题、住房问题、吃饭问题。像苏轼虽然是个黄州团练副史,实际上只是由黄州看管的罪犯而已,他除了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之外,没有正常的俸禄薪水。所以他到黄州后,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的花销就成了大问题。按照朝廷规定,像苏轼这样的官员无法享用由朝廷提供的住所,这一家二十多口人的住宿又成了问题。苏轼一家只能挤在一个尽管又闷又热的废弃官府驿站——临皋亭中生活。苏轼被贬黄州,什么都没有,朝廷只发一点点微薄的俸禄,苏轼一家二十多口,都是要填饱肚子的呀!那样一点俸禄怎能解决这么多人的温饱问题。

    苏轼当时的处境就是这样艰难,但他没有堕落,这样的生活调动了他诗人的敏感神经,使他自由、洒脱地融入了黄州生活,他旋风般的忙碌着,哀伤的时候超然豁达,快乐的时候浪漫潇洒。在黄州生活的苏轼,创作出了许多流芳千古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些诗词知道今天还在被我们吟诵,谁能想到这些伟大的作品诞生于一个极其苦难的环境,谁能想到这个环境打造出了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呢?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远离京城的偏远之地贵州龙场当驿丞。王阳明的龙场生活是艰辛的。龙场是贵阳西北的一个小村寨,那里条件恶劣,道路艰险,而且当地生活的都是野蛮人,王阳明与对方语言不通。《阳明先生年谱》曾真实记录了当时的情形:“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也提到:“居无宫室,惟累土为窟,寝息其中而已。夷俗尊事蛊神,有中土人至,往往杀之以祀神,谓之祈福。”

    王阳明初到龙场时,连个像样的住所都没有,便想办法搭建了一个茅草屋,将就着住。当地人刚开始还尝试着杀了王阳明,但出于一定的原因放弃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阳明与当地人越来越熟悉,开始交他们学习,他们也十分喜欢王阳明,常常聚在一起喝得酩酊大醉就像亲生骨肉。当地唯一能与王阳明交流的都是朝廷罪犯,亡命之徒。《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的记载是这样的:“先生初至,夷人欲谋杀先生,卜之于神不吉。夜梦神人告曰:‘此中土圣贤也,汝辈当小心敬事听其教训。’一夕而同梦者数人,明旦转相告语。于是有中土往年亡命之徒能通夷语者,夷人央之通语于先生,日贡食物,亲近欢爱如骨肉。”

    但王阳明并没有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变成恶劣的人,反而为这个地方带来了美好,自己也找到了桃花源的感觉。什么是圣人?这就是圣人。圣人无论走到哪儿都能使周围的人变得更加和善、美好。

    在龙场,王阳明顿悟了。当时王阳明在龙场端居静坐,以求静一,忽而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求之理于事物者,误也。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圣人,向外寻求圣人则是错误的。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观念都是从龙场悟道出发的,谁能想到这些伟大的思想诞生于一个极其苦难的环境,谁能想到这个环境打造出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全才呢?

    一个人对待苦难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能否成器。苏轼被贬黄州,物质生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的精神世界没有崩塌,使他创造出了一篇篇千古绝唱;王阳明被贬到偏远的龙场,虽然与当地人语言不通,但他成功感化了他们,在那儿经历了自己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拥有了自己的伟大思想。

    谁又能想到是苦难生活造就出来这些伟人,使他们创造出了这些伟大作品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苦难造就伟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wc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