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有些记不清我20岁那年喜欢的男生是谁,但我相信在某个深夜的被窝里,一定用短信或QQ给他发过:我一定要在25岁之前生出娃。
应该是暑假或寒假回家的时候,听妈妈讲,早生小孩儿的女人不容易变老,你看某某阿姨,23岁就生了娃,现在脸上都没有皱纹。
很不幸的是,我现在已经到了我20岁那年立誓要生出娃的年纪。然而,还没有男朋友。虽然在香港受过一段时间的前卫教育,知道这并不是生娃的必要条件。
现在的我不太懂为什么20岁的我就已经开始害怕衰老,害怕长皱纹了,毕竟那个时候的我应该连像样的眼霜都还没开始用。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无法接受20岁的我还那么脑残,会毫无置疑地完全相信妈妈的随口一说。看起来年轻一定有很多种原因,绝不可能是早生了娃这一种。
即便是,我现在也不会有因为这个原因生娃的想法了。我好像已经不害怕衰老了,皱纹不过是岁月的吻痕啊。(30岁的我回来看会不会又搞不懂,为什么25岁的我已经开始不害怕衰老了Orz...)
总之,现在的我还是个连仙人掌都养不活,只能养活绿萝的人;所以由衷佩服每一个跟我差不多年龄就能把娃娃养得活蹦乱跳的姑娘。
接下来我要说的话,应该是我作为单身girl最无权发言的,妈妈们大可以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坐等我将来打自己的脸。我只是希望这些文字可以在我将来“有幸”一孕傻三年的时候能起到提醒我的作用。在做一个所谓的好女人、好妻子、好妈妈之前,希望我首先是一个好人。
1
北京的公交很神奇,座位前后左右朝哪个方向的都有,所以经常有机会像普快硬座那样跟陌生人面对面。昨天去清华看记录片《人间童话》的路上,上来一对母女坐我对面。女儿脖子上挂着长长的卡,应该是刚上完辅导班。妈妈一坐下就跟女儿抱怨,“你爸爸在家躺沙发上看电视呢,也不来接你,还得我来,你看你爸多坏啊,啊,你说你爸是不是很坏。”女儿咧着嘴眨巴眨巴小眼睛,两颗大门牙的下边缘还是尚未磨平的锯齿,没有说话。
我分不清这位妈妈是不是在开玩笑,凶凶的脸上又挂着笑。她是在期待女儿回答出什么呢?爸爸很坏?女儿说出“爸爸坏”对妈妈能有什么好处呢?
突然想到小孩子经常会被聚在一起的大人们问,“你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甚至被期待只说出一方以博得众人的哈哈大笑。大人们的生活究竟是有多乏味多枯燥,才需要如此低劣的调笑呢。
小孩也是人,是生命,不是大人们用来寻找自我存在感、自我满足感的工具,更不是逗得众人哈哈傻笑的玩偶。
很早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公主日记》,里面的一段情节记忆深刻:妈妈让女儿去见奶奶,女儿问,“是奶奶让你和爸爸离婚的吗?”妈妈回,“你的奶奶的确不认可我,但离婚是我和你爸爸两个人做出的决定。”言外之意,离婚只是我和你爸爸两个人的事,不怪任何人。
至少我是惊讶的。我所生活的周围,常见的逻辑是,“对,都怪你奶奶。”“你爸太坏了,所以我们才离婚的。”“你爸一点儿也不疼你,不关心你。”当然,这里爸爸和妈妈的称谓都可以互换,“都怪你妈,你妈不要你了。”诸如此类。
当然,我们不排除确有这样的事实;但多数情况通常只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争宠,原因各式各样,甚至都以爱的名义。真的太自私了,有考虑过因此对孩子可能产生的影响吗?
多数时候,多数小孩,尚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听到一方家长的片面之词,很可能就信以为真。这些潜藏着的不易被察觉的小心事,也许就成了未来很长时间都无法走出去的巨大童年阴影,可能需要用无数的书籍、各种途径获取的知识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再用漫长的时光艰难自救。然而,社会永远都不会给他们怪罪自己父母的理由。当然,怪罪也没有用。
我个人会觉得,如果两个人过得不幸福,没有必要为了孩子勉强生活在一起。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都爱你,只是爸爸妈妈两个人之间不再相爱了,但这并不会影响到我们两个人对你的爱。孩子早晚有一天会长大,会明白,应该也会懂得尊重父母的选择,当他们也初涉爱情之河。太多缘分本强求不来,又何必勉强,让大家都不舒服呢。
如果两个人愿意为了孩子勉强生活在一起,那至少不要总对孩子或直接或委婉地表现出“都是因为你,我们才生活得如此不幸,丧失了寻找真爱的机会。”孩子只是孩子,不该成为大人推脱自己责任的发泄对象,尤其在他们被认为不具备反驳能力的年龄。总说不要以大欺小,可多数时候,大人在照顾孩子的同时,总会理所当然又毫无意识地“欺压”着自己口中所谓最爱的孩子。
很认同庆山的一篇文章,其实是孩子一直在原谅我们大人。
2
前段时间去平遥,睡了一整晚硬卧。
一整晚没间断的是一小孩儿的哭声,尖利刺耳的、莫名其妙的、时断时续的、高亢又偶尔低啜的哭声,和妈妈随之而来永远的“嘘——嘘——”声。
以前也睡过卧铺,熄灯之后也会有人发出各种声响,比如情侣间的打情骂俏,朋友间的说话嬉笑,或者手机持续不断的嘀嘀嗡嗡声。通常这时候都会不知从哪里冒出一声训斥:“别人都睡了,能不能小点儿声!”类似这种。然后周围识趣地迅速安静下来。
但在小孩儿持续不断哭泣的这晚,我几乎能听到上下左右铺每个人翻来覆去和唉声叹气,但无一人训斥,或是指责孩子的父母亲。因为面对的是一个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孩童么?怕被打上不懂“爱幼”的标签么?或者深知比我们更无奈更疲惫的是孩子的父母,所以才不忍心责备么?或者都知道训斥和责备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没有小孩儿,也很少接触小孩儿。所以我完全不懂他为什么要如此哭泣。为什么有话不能好好说呢?想要通过哭声引起父母的关注?害怕火车哐哐哐的轨道声?或者只是以折磨人为乐?为什么小孩儿的母亲面对突然的哭声只会“嘘——嘘——”治标不治本?为什么不能好好跟孩子讲道理“别人都睡了,你这样会影响到别人,你哪里难受跟我说,哭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满脑子的问号,然后自问自答。估计小孩儿还不会说话?无法表达哪里不舒服?也听不懂道理?到最后甚至开始埋怨这个可怜的母亲,你肯定知道你家小孩儿这么能哭,还带他睡卧铺干嘛,报复社会,祸害人么。妈蛋,要是我以后的孩子这么能哭,直接把他从窗户扔出去,你为啥还不扔出去。
想起刚毕业那会儿,带妈妈去泰国自助游,在普吉岛报了一个一日游的外国团,同行的另外3口都是外国人,各自都带着小孩儿。我是很怵小孩儿的那种,特别讨厌吵吵嚷嚷(虽然不懂为什么一直蛮受小孩儿欢迎),总之当我钻进巴士看到几个小孩儿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完蛋了,今天这一天要被毁了。结果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些外国的小孩子全程跟小大人一样,不哭不闹,没拖任何后腿。隔几天到了清迈,又抱了一个一日游的团,这次跟的是中国团,同样有小孩儿,简直要了人命,吱吱歪歪,哭哭啼啼,跑来跑去,在每个人面前任性放肆,一副“我是小孩儿你们都要让着我”的姿态。
其实跟朋友交流,也都有类似的感叹,差不多年龄的中外小孩儿,在成熟度上给人的感觉差别还是很大的。我在美剧和电影中找到的一种可能性答案是,西方的小孩儿从小多被当做大人般去对待,长辈们跟他们平等的交流,给予同等的尊重,犯错会跟他们讲道理,而不是哄骗,纵容甚至溺爱,把他们完全当做不懂事的孩子。
其实我没有长期接触过西方的家庭,不太了解是否的确如上述所写的这般,希望以后可以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一探究竟。
又想起之前有一次在火车站,一个人提着行李箱乘往下走的扶梯,右手拉着行李箱,左手拿着火车票,同时扶着电梯,一不小心火车票吹落到电梯右前方,就要到底了,我只能蜷缩着伸出右手去捡,不知道是后面被奶奶抱着的小孩儿用脚踢到了我的行李箱杆还是怎样,行李箱前倾在我身上,幸好我左手抓着电梯扶手才没有直接扑下去,我艰难地拣起票,又硬撑起行李箱,刚好到底,磕绊着往外拉。谁知站在我后面的老人不伸手帮我一把也就算了,大声凶我说,“你没看到我抱着小孩儿嘛,你这样堵着多危险”,然后用胳膊肘狠狠地拐了我一下,大步迈过去。
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回骂,“谁TM不是从小孩儿一路走过来的?谁TM又不会生孩子?你有个孩子了不起啊,我也是爸妈的宝贝啊。”可惜无论多气愤,我始终很难做到把脏话说出口,我一直以来受的教育、接触的人、所处的环境,几乎没有让我学会说脏话的可能性,而且老人走得大步流星。
我不想懂什么尊老爱幼,尊师敬长,我只知道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关心我,我也关心你,跟年龄、性别、等级通通无关。所有的对待都该是相互的,这样才公平不是么。倚老卖老,倚小卖小,对他人毫无关爱之心,这样教育长大的孩子将来能好么?
3
关于二胎。这是个老早就想说的话题了。
自从开放二胎之后,放假回家几乎走哪都能听到关于二胎的话题。谁谁谁怀上了,谁谁谁怎么都怀不上,谁谁谁流产了,谁谁谁肚子里几个月的孩子没胎心了,谁谁谁生出了个大胖小子,谁谁谁又生了个闺女。过年走亲戚,话题成了“准备生二胎么?”“啥时候准备?”“为啥不生啊?”“几个月了?”简直要命。
我看着那些女人们嘴巴一张一合一张一合嘁嘁喳喳嘁嘁喳喳,甚至会生出一股莫名的愤怒。就没有其他可聊的话题了么?生不生孩子,只是人家的私事而已啊。暗暗在心里发誓,希望30岁的我40岁的我50岁60岁70岁80岁直到最后闭上眼的我,永远都不会陷入家长里短,蜚短流长。这个世界明明可以有那多么事让人自顾不暇,为什么却热衷于打探别人的私生活呢?
其次反感这个话题的原因跟我个人的经历有关。我出生在实施计划生育的年代,爸爸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奶奶重男轻女,甚至想过从偏远的地方抱养一个男孩,写在我爸妈的名下,是爸妈执意不肯才作罢。老家的名册上在爸爸的名字之后,登记的也是一男一女。
后来因为一次发烧,年幼的我右耳失聪,来北京的各家大医院也没有治好,终于又有了生二胎的理由。只是需要我伪装全聋。
我忘记为什么答应了,只记得当时去好朋友的家里玩儿,她的妈妈跟我说,别让他们给你生弟弟妹妹,生完就对你不好了。这个场景应该是我如今还能记起的年幼时经历的为数不多的恐惧之一,我甚至记得听到这句话时的我坐在哪里,什么姿态,并且这个场景无数次出现在如今长大后的我的梦中。我不懂朋友的母亲为什么当初要对我说这句话,我也忘了听完这些话回到家中的我有过什么举动。
但我答应了伪装成一个全聋的人,接受审查。大人们跟我说很简单,进去之后无论那个人说什么,都不回答,装作听不见就好了,可是那个人太聪明了,他说我喊到名字的小朋友过来,他叫了我的名字,我答了“到”,然后走到了他的面前。之后他问什么,我都没有回答,但是一切全完了,我听到了他喊我的名字。我现在仿佛还能记得他看我的严厉眼神,他的眼神告诉我,你是个不诚实的孩子。
我不知道现在依旧害怕这种封闭环境下的面试,是不是年幼时留下的心理阴影,我每次面对雅思口语考试的老师,都大脑一片空白,无法思考,不知道自己的嘴巴在胡说些什么,连声音都变得颤颤巍巍。
后来也就没有要成二胎。我也不记得当时得知没有批下二胎来,是难过还是开心,或者根本就没有告知我结果,所有人都当作这一切从未发生般。
是直到很久很久之后,在香港读研快要毕业的时候,很喜欢的老师告诉我们说,要宽容每一个人,要批判的是这个机制。她说这句话的时候跟这件事无关,而我自然而然地把它们扯到一起了。我没有理由怪罪重男轻女的奶奶,她也不过是个父权制下成长起来的女人而已,我甚至无法指责那些自己生活在不幸的婚姻中,却还张罗着女儿赶紧嫁人的母亲。要怪只能怪时代,怪这个庞大的机制。
你看,文化研究是我的救赎,我艰难地完成了自救,但我想并不是每个有类似我这样经历的人都如我般幸运。她们也许一生都生活在仇恨和怀疑中,即便外在活泼开朗,骨血里始终潜藏着一触即发的危险讯号,缺乏安全感,时刻准备着逃离。
所以我尤其敏感,关于二胎生男生女的话题,什么儿女双全,不是重男轻女就好。
另外不主张二胎的原因,是觉得很多父母甚至都不具备培养好一个孩子的能力,还要生出第二个孩子来添乱。
前几天深夜,睡前刷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个母亲秀自己儿子(婴儿)的照片,大为惊讶,儿子的隐私部位完全暴露在外,姿势甚至有故意暴露的意思,而且没有打任何马赛克。我想问她,你知道恋童癖么?
孩子不是生出来就完了,在他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时候,你要懂得如何保护好他。你要对他负责,而不是只想着让他对你的晚年负责。
另外就是培养一个孩子的成本了。之前看《爸爸去哪儿》,觉得明星培养的小孩儿真棒,懂得与人分享。后来想了想,这一切的前提是物质富足吧。他们不用担心这件东西分享出去就再也没有机会拥有了。
如果你的爱和物质只够给一个人,就好好地把它们都留个一个人吧。
虽然那个人长大后很有可能羡慕其他的小伙伴有兄弟姐妹,如同现在的我。独生子女的压力真的太大了,很多事不能任性地听凭内心去做决定,那就太自私了,即便你的灵魂是你,肉体也远不是。你很难下定决心去冒险,因为你知道,父母有的只有你。
4
前几天跟同事吃午饭时聊到户口问题。我说我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们说,得考虑了,以后孩子上学什么的。
可是我现在还没有男朋友。结不结婚还未知。生不生孩子更未知。至于生出来的孩子上不上学,上什么学,那就更未知了。
中国目前的传统教育问题太大了。以读书考试好为评判标准,万一我的孩子只是想做木匠、想做厨师呢?我厌恶程式化的教育和评判标准,因为自己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虽然我是那个还算适应的人,但我认识更多无法适应这一套体制的人,他们被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坏学生,将来社会上的失败者,才华闪闪发光,却只能靠自己一路摸爬滚打,少数那么几个人艰难地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多数人则归于沉寂。
然后是无休止的比较。学校里无处不在的比较就不提了,考试排名什么的。更恐怖的是来自家庭的比较。过年过节,一堆孩子聚在一起,比学习成绩,比谁特长多,比谁高,比谁美。
虽然我通常都是被夸奖的那一方,但我一直极其反感被比较,明明是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个体,没有任何可比性啊,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像两个可以量化的“物”一样去被别人比较,被评判呢。为什么不把这个时间用在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上呢。
我只希望我将来的孩子可以自由地活着。像我现在正努力争取的这般。
我是说如果我有的话。
坦白讲,我现在对建立一段关系毫无兴趣。总觉得很多时候,感情最是羁绊。
END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我。
如果你觉得值得被更多人看到,请分享出去。
如果你爱我,请离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