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因为Spenser先生,我决定开始写作,虽然只有半个月的时间,但是已经开始改变我的生活习惯,改变我的思维角度。在开始写作之前,我也读了挺多的书,思考过许多,分析过许多,但是写作让我意识到,以前的书其实一点没有消化,就如同吃了很多美味佳肴却因为脾胃失调不得消化,最终都变成了我肚皮上的肥肉,让人心焦烦躁。
随着Spenser先生班级群的活跃和小伙伴的作业越来越多,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一群文字的初学者,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性格。
不信你看啊:
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彼此的作业和分享的好文时,有的人关心文章的主题和构架;有的人关心结论和核心;有的人关心故事情节是不是打动人心;有的人关心文章是不是提供了读者所需要的干货。
然后当画切换到大家讨论自己该写什么的时候,有的人先想到的是如何构架整体结构,想表达怎样的一个结论;有的人先考虑的是如何写的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的人先考虑这件事怎么写才特别有意思;有的人先考虑自己写的东西会不会有人看?有的人先问啥时候交啊?有没有字数要求?而有的人无奈的表示自己写了又删,删了又写,一直没有提交。
你发现了什么?
1 文章为什么不能引爆大众
不同的人,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一件事物的时候会到想不同的东西,虽然并非人人是作家,但是每个人天生都有独特的性格和思维。而我们这一群初学者,其实就是数以万亿的互联网大众最真实的缩影。想不通文章为什么不能引爆大众,其实都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思维,没理解他人的性格。
“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是S先生和王鹏老师傅教给我们的写作基础逻辑,但是初学者的我们,其实是按照自己的性格来理解这套基础逻辑并实践的,于是,苦心码好一篇,会引起和自己类似性格或经历的读者共鸣,但是不一定让别的性格的群体感冒。
文章越写越好在于思维越来越开阔,而思维的开阔,首先要建立在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层面上,这个层面的核心,就是人的性格。
2 不同性格的人是怎么写作和阅读的
最近刚学了六扇门的知识管理,初步开始了与“人的性格”有关的主题阅读,加之现在在上Spenser先生的写作课,不自觉的就把人的性格和写文章联系到了一起。
芸芸众生,其实大致分为四类性格群体,这四类群体在为人处世上的行为特征,其实也渗透到了他们的字里行间和阅读文的选题上面。
人的四种性格分类的基础来自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博士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研究成果。
第一类型的人具有领袖特质,具有支配性,我们雷厉风行的领导,大多属于这个性格,他们擅长自我激励,目的明确,以目标为导向,典型类似于巴顿将军。这类型格的人写作的时候也透漏着浓浓的目的导向型,喜欢文章有明确的主题,一针见血的推论和态度鲜明的结论,非常关注重点。但是缺点也就是不太喜欢讲故事,不太面面俱到,也不爱举例子,不太在意读者的感受,直奔主题。我在工作中是一个很偏向此类性格的人,回头看我的第一篇公众号“工科生,别傻了,你以为偷学了Spenser的PPT就不会被老板骂了吗?”就有着典型的这个问题。
第二类型的人擅长影响他人,他们具有创造力,有自信,能说服别人,比如比尔盖茨。这类型格的人写作的时候特别注重创意的体现和情绪的表达,他们观点独到,随性,特别擅长把想法故事化,灵感一来则泼墨挥毫如泉涌,当然,有时候会刹不住车而过分的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绪,忽略了读者。这类型格的人讲故事特别棒,我在读班里不少大作,比如娜仁、晋和三十七度半的关于描述父亲的文章都让我有这个感触,还有一篇《十年难忘生死茫茫》也有很强的故事性,
第三类性格的人是支持型的性格,逻辑性很强,善于倾听,稳定而热情又能善解人意,他们写作的时候非常注重读者的感受,他们擅长举例子,也很擅长总结金句,鸡汤的味道很浓厚,但是他们有时候并不喜欢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是隐藏在短短的金句中。这种类型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怕写出来的东西没人看或者没有让人共鸣的地方。我想群里面那些苦恼删删写写的小伙伴,可能大多真的是这种类型。如果用现在常见的鸡汤文来看,就是理论不足,有些空洞。
第四类性格的人是逻辑型,但是他们的逻辑和第三类性格的人在写作表达呈现方式有所不同,他们考虑一个主题时会想的比较周全,喜欢大量的举例子并且伴随着很强的方法论,把每一个点都写的面面俱到,前因后果都讲清楚,知识归纳和实际操作类的干货文比较常见,但是有时候只注重能给读者带来的干货收获,而忽略了读者因背景知识而带来的阅读疲劳。因为没有生动的故事,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读者可能不好消化其中的方法和专有术语,而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读者,也会因为没有生动的故事,而觉得文章像自己度过的某本书,没有新意。昨天班里的小狗钱钱写了《一位90后的财务自由规划(上)》,恰巧我之前读过不少财务自由的书籍,也包括《小狗钱钱》,虽然文章数据、逻辑充分,而且面面俱到,但是缺乏故事性不免让这篇文章少了些读者共鸣的温情或热血,略微有一些可惜
3 怎么调和性格,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好的文字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当我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点,找到不同性格人群的关注点和阅读习惯,结合有意识的训练,就会逐步掌握用合适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文字,就能照顾读者需求和自己的思想,这个时候,文章就能够到达别人心里,引起共鸣,甚至收获知识。
但是我们是不是就要为此而改变我们的性格的?其实是不需要的。
我们只需要在写作的时候,结合自己的性格优势,调用其他类型性格人的写作特质,就可以了。不论我们是什么性格的人,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先按照第一类人理出中心思想,找出大小重点,再用第二类人的故事把中心思想描述上生动的细节,然后请出第三类人的举例子和金句做好开头结尾部分,在用第四类人的方法论和理论形成后部分的理论提升,给予读者收获的知识,一篇基本好文,就诞生了。
有点繁琐,咱们来总结个公式吧:
好文=第一类人喜欢的重点+第二类人热衷的故事+第三类人笔下的金句+第四类人的方法论,也可以俗称干货。
公式里面的四个项目可以打乱顺序,任意组合,比如:
你可以用故事讲述例子;
你也可以用重点引出干货;
你可以用故事包装重点;
你也可以用重点归纳例子;
但是切记,四种人型,缺一不可。
我们来瞅一下班里很好的作品,比如慈爱的心理文,就涵盖了至少3种类型的性格在里面。用四种性格拆解Spenser先生的文章,也算是一种另类的拆文方式,会找到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你会发现,Spenser先生和王鹏老师傅的文章,无一不将这四种性格运用的恰到好处。
于是我尝试把这四种性格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注重自己在写作时一定要改掉上来讲事,忘记讲故事举例子的问题,注重加入情感和金句的共鸣,陆续写了成《最后的马戏表演》、《别读研》和《车里是我,车外是爱》。昨天拆解了Spenser先生的《没事别随便约吃饭》,写成了《没事谁吃饭》。
这些都十分幸运的获得8班小墙的上墙机会,看到班委给予的评语,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不过回头来看,《最后的马戏表演》和《别读研》虽然刻意加入了举例子讲故事的性格特质,但是还是没能很好的把握第四类性格:理论升华的能力。《车里是我,车外是爱》强调了个人情感的共鸣,但是例子还是不够充分。《没事谁吃饭》因为是昨天刚写的,还算顺眼,但估计过几天再看也会毛病百出。
这不都是摆在眼前的进步和提高吗?
但是也有很失败的,第二篇、第三篇的小文《3分钟走出记录的误区,几步骤实现文思泉涌》和《没有微信,你会辞职吗》就是我在引用四类性格的时候不伦不类的产物。但是正是最初的这些不伦不类,才有了现在的小小进步。
4 互补和完善
作为偏向第一类性格的我,因为写作,让我打开了另一个视角,提醒我看待一个主题千万不要用单一眼光,不要流于表面,而要全面构思,而且多给重点举一些例子,说不定在举例子的时候,我们就能自己拓展出分枝重点,文章也就会日趋饱满。
第二类性格的小伙伴不妨试一试先列出主线在开始洋洋洒洒的写故事,主题是需要紧紧扣住的,不然就是天际的流云,虽然美丽,但是太缥缈。
第三类性格的小伙伴别再自带写作恐惧感了,有了灵感赶紧写,写出来了别删掉,别管有没有人看,别找借口,赶紧交作业哈。
第四类性格的小伙伴加一点幽默感吧,具有强大的方法论的你们,加上自己的故事,撒上一些叫做“接地气”的胡椒面,这样串出的文章该多么的让人胃口大开。
不好的文章千篇一律,好看的文章可歌可泣。我们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性格,因为正是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差异,才让这个世界丰富多彩。我们只是需要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他们,不断变换写作的方式,才能走人别人的内心,更能让别人靠近我们。
如果对您有用,谢谢赞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