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芋湾
《书法的真谛是什么?其实就“俩字”》这篇文章解释了我很多困惑。
一、区分写字和书法
我一直想,书写文字一开始是拿来记录的,几千年中究竟经过哪些人,让书写文字慢慢变成一种“艺术”。读了这篇通俗风趣的文章,大致了解了一些,那就是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慢慢演变而成的,王羲之的贡献最大。
书法由最初的写字记事,自然而然亲近自然(用物象描述书法)亲近哲学(而中国的最高哲学便是道家的“天人合一)。写字便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为记录而书写的“形而上”,而变为加入书法家个人性情的表现行为——艺术。
古人,可以说读书人,他们参加科举,把字写好是必修课,那些写不好字的人在童试阶段(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就被淘汰了。他们在写字上面花费了特别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也绝大部分,或者可以说读书人的字都不差。清代的馆阁体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而要成为书法家,又要另当别论了。
二、区分书法的法和道
想起之前群里转发的崔柏寒说的“你会发现历来的书法大家,他们写出的书法,没有一个人是一样的”“书法更重要注重道”。
书法两个字,分开来就是“书”和“法”,书便是写,法便是写的规律。然而,把字写出规律来,这只是书法的开始。
“法”领会到一定程度,书写者便会朝“道”的方向去追求。
正真的书法境界,追求的是道。道,结合了文化修养、性情。
我看书法史时,看到苏轼《黄州寒食帖》中芦苇的“苇”字,竖笔很长很长,当时就在想:“为什么一开始竖和字匹配长度,后来却有这么长的竖出现?”第一个写这么长的竖会是谁呢?限于见识的缘故,至今也不知道。但我知道,看到后代也有很多很多的“长竖”出现,就是因为书法艺术有了书法家的参与,在发展的过程中,书法家的修养和性情融入在了艺术中,乃至很多很多个书法家引领影响着书法的发展。
“只有在规矩中,能逾越规矩的,才是真自由。”
书法,在书写的规律中,体现书写规律,又超越书写规律。书写规律是书法家共同拥有的东西,超越的部分是各家“为什么写得不一样”的体现。
三、区分江湖大师和真正的高手
“能融百家出新的人,无论是一些江湖大师,还是真正的书法高手,都避免不了一个问题,就是有自己的一套处理结字的规律。只不过江湖大师的规律是自造的自由体,散漫无度。而高手是集古成家,传承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很多视频里,江湖书法大师书写时,看似泼墨挥洒,龙飞凤舞,激情处大吼一声,潇洒自如。我们看到的是他拿毛笔写字的姿势像大师。
即使他有自己的一套写字规律,也不是真正的书法大师。真正的书法大师,是在学习古人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修养和性情。江湖书法大师就像自己练了很多年的武林高手,这套“拳法”属于自创,没有继承古人拳法的精髓,没有出处,可以说他不懂“拳法”,“武林“根本不承认他的拳法。能为他高呼叫好的人都可以说是看热闹的绝大多数。
四、自我定位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了解到,学习书法的四个阶段——入、博、融、天人合一。
我属于书法爱好者,一辈子都会处于“入”门的第一阶段。
之前学习庄子的课程中,听到关于陶渊明在家中挂一把“无弦琴”的故事,说他不需要每天痛苦地练琴让自己成为音乐家,才去感受音乐的美妙。他就只要挂上这么一把琴就体会了音乐的妙处。这个故事中,也让我给自己学习书法重新定位。我学习书法趣在爱好,志在休养心身、陶冶情操。
五、我能做什么
“对一个初学者来说,以低水平看高水平矛盾,实在是“自杀”举动,因为初学者往往思想“狭隘”,并不“通透”,所以对那些矛盾不能正确理解,故而会打乱自己对书法的认知。”
这让我想起,在我们群里,森玉时不时拿这个“书法大家”那个“书法大家”的字让我们来鉴赏,这无疑是让我们先“自杀”再“互相残杀”的行为。
“很多书法爱好者一上来就写狂草的心态”,这是热爱和“想一秒变大师”的虚荣心作祟。
所以,应该摆正心态。
首先,可以了解书法历史。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魏晋时期既是书体的终结期,又是书法技法的集大成期。
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手迹,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碑帖之争等书法演进。”
其次,可以学习某一类某一家书法。
感受黑色墨迹在白色宣纸上流动的乐趣,进入一种与尘世生活截然相反的宁静致远中。学习一些汉字结构、用笔等书写规律。
再次,了解“什么是书法”。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书法真谛是学自然,最后就是表现自然。”
最后,亲近书法。
练习,练习,再练习。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