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话题会反复提及,梳理如下。
01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
关于这个话题,小伙伴们讨论得热火朝天,也产生了一些分歧。所以总会在讨论的时候,被拿出来进行回应。
特意去查了一下相关资料,看完之后,可能就清楚一些。
安德森等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
( 1 )事实性知识。有“术语知识”和“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两个亚类。
( 2 )概念性知识。结构化的知识形式,包括“分类和类型的知识”“原理和通则的知识”和“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
( 3 )程序性知识。关于“如何做某事”的知识,指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
( 4 )元认知知识。关于一般认知的知识以及关于自我认知的意识和知识。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前两类相当于学科的内容知识,后两类是过程技能。
知识类型与认知方式大致是对应的。比如事实性知识,主要是“知道”——记住并能回忆;概念性知识,则需“理解”,表现为能够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说明等。
事实性知识包括“术语知识”和“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 , “是相互分离的,孤立的,‘信息片段’形式的知识”。以往的基础教育,主要在教这种类型的知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用“知道”“记住”的方法。在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则恶化为“死记硬背”的“题海战术。”
02引导式教学和演绎式教学
伙伴们会讨论这两者的关系,有的认为是等量齐观,有的认为是有主有辅的。先要来理解这两个概念。
埃里克森和兰宁,指出归纳(引导)式教学就是先不给大概念,而是为学生提供案例,鼓励他们自己归纳出大概念。而演绎式教学就是先为学生提供大概念,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案例来理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7728132/0e981ec9877d67ee.png)
这样的方式,其实是受课程内容的影响而决定采用哪一种的。尽管这两种路向在建构大概念上都是可行的,埃里克森和兰宁认为归纳式教学更为常用。常用不代表谁更重要,看需求而定。这和解决数学问题是一样的,可以从信息出发,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最后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03分享如何抓住听众的心
这一次共读,我们团队的15位成员都得到了亮相。主持者给我们都规定了分享任务,我们按照分工,进行准备。团队的互相支持也很重要,这这样的一个团队里,还是很有存在感的。
小伙伴们的朋友圈也很精彩:
最后一天,
真的越来越精彩,
伙伴们超给力
在这样一个慵懒的团队中
每一个人
都是“虎”的存在
可以慵懒
亦可随时虎虎生威。
人不一样,风格就不一样。我可能是一个声控。如果分享者的音色和语调,是我乐于接受的,那他说什么我都能听进去。如果他有些絮絮叨叨,语调平平,可能我就会游离。
虽然有一个著名的演讲定律,但我觉得演讲者的语言很重要。尤其是面对一堆学术语言时,我们如何让听众听进去还留有印象。很喜欢这段描述:用听众熟悉的概念,就是将你要讲的内容,与听众的直接认知,找个桥梁或做一次转换。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对听众听觉造成冲击,进而引起思考,或留下印象。
幽默必不可少,通俗易懂是关键。分享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很重要。
总体感受:我们的团队,都是能人,都是我需要学习的对象。这是一个我需要践行理解的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