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是我生拉硬拽为了押韵的,通俗来讲就是纹身能让人有一种新的体验,更加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我知道在007这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的集体中写一篇如此的感受文章会有点不太适宜。这里的纹身指的不一定是什么仙佛妖魔花臂满背,有真正特殊意义的图才是推崇的。
我见过将奶奶纹在腹部的女孩,见过记录刻骨铭心爱情的情侣,见过初为人母纹宝宝出生日期的辣妈。他们认为这些图都是值得在他们身体上跟他们过一辈子的,他们有能力承担和负责后果。
也不知道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什么,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大家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家庭忙碌,这样幼稚的想法很明显不太适合这个群体。所有人都在茫茫人海中,过着机械式的生活,工作,加班,养孩子。自己有梦想却没有能力实现,导致想都不敢想,与其有空想不切实际的不如多工作一会?没有了梦想,死一般的沉寂。这不是我想要的,我也有一颗澎湃的心,我为了达成目标,我认为我的梦想有资格跟我的身体共同享受这短暂的一生。
我有句话the tongue is boneless,but it breaks bones.这句话的意思是:舌无骨却能折断骨,这是我来警示自己:语言的威力,做人要谨言的。毕竟纹身时的感觉记忆深刻会让你记住我纹的什么才这么疼?纹身的疼会让人上瘾,会让人自信,会让人放空自我。在这里我不是煽动什么只是想说说自己的感慨。可能会有人有批判的发言,但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
很多的美国大兵身上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纹身,但是我们的解放军战士身上却没有这些纹身,据了解,我国的军人当兵身上是不允许有纹身的,否则会被拒绝服役。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为啥美国大兵有纹身就可以参军,但是我国的军人身上哪怕有大一点的伤疤都是不能够入伍的?其实这是不过国家对于这一款的态度不同,美国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社会,容纳所有的人,对于纹身他们那边是一种潮流,一种象征。但是在中国纹身是比较受到抵触的,因为在中国有一种和纹身比较相近的东西,叫做刺青,以前古代的罪犯身上都会烙下深深的刺青,就像是一辈子的耻辱一样,无法洗刷,而且在中国,有纹身的人都是那些不学无术的人,比如监狱里的,还有社会上的小混混之类的。久而久之,传统社会便形成共识,认为纹身是坏人的标记。在现代社会,虽然“墨刑”早已烟消云散,但许多社会不良分子热衷通过纹身来标记自己的属性,这也加剧了纹身的“污名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黑社会、恶势力、社会不良分子,身上多有纹身。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古惑仔》,曾经风靡内地,“山鸡”、“浩南”成为一时无两的男神,他们手持砍刀、半露纹身的形象流传广泛。许多年轻人追逐效仿,甚至有人误入歧途。在影视宣传的作用下,那段时期,纹身几乎就是黑社会的代名词。而这带来的现实效应便是,纹身更加不受主流社会认可。
“要是我母亲这个年纪的人看到我有纹身,会认为我一无是处。他们受上世纪90年代香港黑帮片影响太深,”这句话也是我想说的。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邱建新看来,纹身本应是一个相对中性的概念,但长久以来,电影及其他艺术作品,常常通过纹身传达土匪、流氓、恶霸等群体的凶悍与恶煞,因此,人们便自然地把纹身和社会恶势力画了等号。久而久之,凡是有文身的人,通通被标签化,构成社会的负性评价,也使得人们从此形成思维定势。
不过在2014年,纹身首次不作为参军体检项目。征兵标准做出了调整:文身瘢痕由过去的着短装身体裸露部位刺有“点、字、图案”,直径超过2厘米(其他部位直径超过3厘米)的不合格,调整为面部、颈部文身直径超过2厘米;着短装身体裸露部位直径超过3厘米,或虽经手术处理仍有明显文身瘢痕影响军容的,视为不合格。
这也标示着国内纹身环境正在改革开放。
但是一些国有企业或港台国外等大型企业都不招有纹身的员工。因此,在这些规章制度之下,纹身也无法作为生活的一种常态事物存在,国内社会对于纹身的偏见也似乎有了规则可循。
个人认为有纹身的人应该会更多的富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敢于破除陈旧,而且企业第一生产力是创新。这里我就很奇怪了,不仅不像一般人一样看待,而且不招收?真的是有点矛盾一体。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纹身技术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渗透,国内社会对于纹身的态度比以前包容得多,特别是在开放环境下长大的80后、90后一代,他们不再将纹身视为坏记号,而是试图去理解纹身的含义,并主动尝试纹身。
现在纹身也被人们赋予新的意义,它不再只作为身份区分的标志,且其身份也更加多样,有学生、白领,也有生意人等。纹身不再是一种特殊的事物,它崭露出愈发常态化的特点。
又突然想到在外国,汉字是纹身首选,中文是潮流前线。我不禁莞尔一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