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外公去世了,这个一生几多磨难的老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回老家参加外公的追悼会,送外公最后一程,今天刚刚返回西安。在回来的高速车上,我睡了一路,到站后才清醒过来,兴致总归是不高,情绪这东西根本不是想控制便能控制的。
作为外孙的代表,在追悼会上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发言,讲了讲外公的生平:
我的外公出生于1935年2月13,1953年参加中国野战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退伍,与2017年2月16日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83岁。
外公在的时候,经常来我家里吃饭,普通的家常便饭,一吃一大碗,然后在午后太阳下靠着墙根抽一袋子旱烟,拍拍屁股,又走了。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好像过的还真挺快的。
突然就走了,我们这些做小辈的,也没法再做什么事了,尽孝这类的话,人没了再说什么都是骗人的,只希望我们能送好外公一程,我谨代表我们这些小一辈的外孙,祝福外公一路走好,喜乐平安。
最后感谢大家在这么忙的时候还来帮助我们送外公一程,谢谢大家。
倘若不是舅舅一定让我写一个悼词,我想我是不会写的,更别提站在大庭广众之下念我写出的东西。农村人就喜欢讲个排场,这叫所谓的面子,让别人看起来这家的后辈们都是很孝顺的,。可真正孝顺不孝顺只有自己内心知道,去世的外公知道,看见了不曾说出口的知情人知道。我讨厌我舅舅舅妈,在我看来,他们并没有尽好一个晚辈应尽的职责,外公的晚年境况和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我话也只能言于此,说太多会伤和气,这些话我甚至不能当面讲出口,只能把它当作心事藏起来。按照农村人的习惯,作为晚辈按道理是不能评判长辈的行事作风,无论你是否成人,只要面对的是长辈,是不能和批评长辈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错误的行事准则,但在农村却能大行其道,缺乏文化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则是守旧的传统,流传的陋习。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犯错,无论你多大年纪,地位高低。父母有错做子女的该不该指出?长辈有错晚辈就该跟着长辈一起错吗?
这样子是不对的。对于父母长辈所犯的错误,子女应该积极和父母长辈沟通,用温和的态度劝阻他们,阐释自己的理由,努力去规避接下来可能出现的错误。
多沟通,互相理解,互相了解彼此的想法,大多数的矛盾其实是因为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等造成的。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立场的双方彼此了解,也就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个人都应该秉持着,凡事都会去寻求一个相对公正公平的态度去处理事情,可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写这些文字的我也做不到,有时候遇事了,我也会脑子热,也会血气上头,平常心早就被丢到一边了。
但是总有冷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时时自我悔过,临睡前,想想是否有哪些事情做的不对,需要去改正,需要怎么改。
其实这样说肯定是乌托邦,但至少这乌托邦值得去努力实现。
2
给外公办丧事,村里人基本都来帮忙了,农村的人情味相较于城市是真的浓厚好多,一家有事,全村来帮。可能平时邻里有置气的,但一旦遇事,仿佛之前什么也不曾发生过似地,该帮忙帮忙,该说话说话。我喜欢这样的氛围,这是家的感觉,在这些时刻,这是真正的农村人的一部分。
下葬的时候,除了我们之外,家里的一些朋友也来送了外公一程。人活在世这世界上似乎就是这样子,他送你离开,我送他离开,总是在送别。在不断的送别中开始这一生,在不断的送别中结束这一生。

很早之前,我在文章中写过:大人还有一个特别厉害的技能是可以随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前一分在和人聊天说笑,到后一秒却能痛哭流涕,转换之快,匪夷所思。
等到这次回去,我突然发现我似乎也掌握了这个技能,见到好久不见的亲戚的喜悦,去祭拜外公时的悲伤。情绪转换也快,如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我想我是成熟了,但也变得虚伪了。
每一个人每一天都会接受大量的信息,最终记忆中留存下来的却了了无几,记忆总归是不靠谱的,不要依赖记忆。
很多事无法向亲近之人讲出口,反而用文字记述让它漂泊在网络上会更好些,等到哪一天想回忆了,就去网上寻找,总能找到的。
我现在越来越俗了,不再谈论好高骛远的梦想,只想过好每一个当下,好好生活,不纠结不后悔。希望读到这些文字的你也像我一样俗,过好属于自己的当下。
2017.3.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