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之后,儿童时代的一些情绪和感受就变得模糊,以至于不知道自家的孩子现在这个年龄在想什么。比如,我们小时候,看见父母闹别扭或者生气,那时候的我们在做什么?这个问题在记忆提取里有时候变得挺困难,好像笼统的说一句:忍住!似乎问题就结束了。
其实,观察孩子们,并不如此处理。在孩子面前的生气无非几种:跟孩子生气,跟外人生气以及跟自己生气。当跟孩子生气的时候,他的所有表现无外乎是觉得委屈,觉得你不理解他,所以眼泪水会不争气的留下来,表明他的态度:无辜。他委屈的站在那里,听大人对他的训诫,好像这件事情完全和自己无关。上周末,在一家日本拉面店,儿子看到有两个孩子遭到了妈妈的训斥。拉面店在嘉里中心,环境不错,所以有家长就带着孩子在那边看书,或者做作业。母子关系的起始都是母慈子孝,一片祥和。母子有说有笑,有情有义,妈妈把最好吃的给孩子,孩子享受一家人的和睦温馨。
据我儿子后来告诉我,画风转变的很快,等这两个看似小学生的孩子一开始做作业,整个气氛就开始转变。先是一个妈妈看儿子在那里磨磨唧唧,慢慢腾腾的写作业,就从座位上站起来,招呼儿子跟她走出店外,来到商场手扶梯旁。恰巧儿子从他们身边走过,听到了母子的一段对话:
”这个毛病,你改吗?“
”我改!“
”改得了吗?!“
”改的了!“
”能保证吗?!“
”能保证!“
”你的保证有用吗?你都保证了很多次!“
”那你让我怎么办?!“
”怎么办?你自己想想怎么办?“
”我想不出!“
于是母子对话陷入僵局,短短一分钟,话就这样说死了,进入了一个干瞪眼,一个不知所措的状态。
儿子当时给我描述这个场面,连母子对话都复述的很清晰,我笑他只不过从身边经过,就能记住这么多细节,他淡定的说:哪个小孩没经过这种对话呀?!
“接下来他们怎么说?”,我追问。
“接下来就是妈妈一直说,儿子开始进入到神游状态!”
我细细想了一下,好像这种对话曾经也经历过,记忆里的一些片段一下子就被提取出来。孩提时候被训的场面开始浮现。另一方面,作为家长,训斥孩子的情景到也还没忘记。”我这样训你的时候,你一般会怎么做?“,我饶有兴趣想知道儿子的答案。
”我先开始会听,如果话已经进入到这个阶段,无话可聊的地步,那我只能开始脑子里神游。心思能跑多远就跑多远,直到等你们说“记住了没有?”,然后我就坚定的点点头,说“记住了!”
他的回答到真的引起我的兴趣,同样的问题,我也问女儿,她给我的答复有点意外:“如果是你生我的气,我就哭,觉得委屈,不想听你说话。如果是你生别人的气,比如跟哥哥生气,我就会想象自己在冥想,然后带上防噪耳机。”
这也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倘若跟别人生气也影响自己的情绪,那就有点不值当。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大人生气的时候,孩子会依据生气的对象采取自我保护。了解了这些,成人在孩子面前的愤怒就要适可而止,当孩子眼神游移,或者默默走开,就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继续沉浸在愤怒的情绪里。否则,你的愤怒不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还遭到了他们的漠视。
知易行难,养儿育女,真是一场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