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为孩子减负(五)进入孩子思维法
《中国孩子成功法》读书笔记
“进入孩子思维法”主要是介绍与孩子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方法:第一,平等对话;第二,倾听孩子的自由谈;第三,共同游戏;第四,直接进入孩子的角色。学会了以上这些方法,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聪明的家长还可以演变出无数方法,最终实现与孩子的相互理解,完成对孩子人生的正确指导。
总结现代家庭教育,我们发现,正确的家教和错误的家教间有一个分水岭,那就是:有的家长理解孩子,能够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想什么;有的家长不理解孩子,和孩子无法沟通,当然也就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正确和错误的家教有时就这么一点点差别。
家长的理解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考察很多失败的家庭教育,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长对孩子有不理解的地方。
如何做一个理解孩子的家长,是使家庭教育走上正轨的重要前提。
当代家长不理解孩子的主要表现是:生活上过度的溺爱及无微不至的照顾。大多数孩子并不愿意接受家长过度的照顾。可是许多家长并不了解这一点。楷体与溺爱并行的专制。如对孩子的学习、交友采取管制的态度,遇事不愿意跟孩子商量,干涉孩子的选择,等等。这种专制本来出于好意,可是孩子不堪忍受,对孩子的未来并不好。在学习和课外兴趣的培养上对孩子实行强行塑造。具体表现是: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强迫孩子学这学那。这种情况在当代的家庭教育中是比较普遍的,孩子往往也会十分逆反。家长们不知道:强行塑造是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必将极大地损害孩子未来的成功。
很多家长不了解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性心理方面的不健康问题。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有心理行为障碍的占相当高的比例,如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很多家长在谈性色变和对孩子严加看管的同时,却不知道性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不知道孩子的性心理问题常常来源于家长的错误教育和引导。
家庭关系的错误设置与安排。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考虑一下,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孩子自己是否满意这样的位置:比如,父母高压督促,爷爷奶奶溺爱,几代人把生活重心和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
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与社会生活进行各种错误干预。具体表现有:偷看孩子的QQ聊天记录、偷查孩子手机短信等等。很多中学生对家长在这方面的干预都有意见。孩子觉得家长不信任他们,不理解他们。
那么,造成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有五个方面:一,因熟视而无睹。二,忽略了与孩子年龄的差距。三,忽略了与孩子文化代的差距。四,强行塑造的主观主义。五,主观主义的家庭结构。
不了解和不理解孩子,几乎是家庭教育诸种症结的根源。而善于了解和理解孩子,则是家庭教育摆脱盲目性和无效劳动的唯一途径。
事实上,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了解和理解孩子并不难。首先,家长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是不够了解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然后,还要逐步放下年龄和文化代的差距,放下强行塑造的主观主义,放下家长绝对权力的主观主义。
许多家长都容易忽略的一个事实就是自己与孩子年龄的差距。一个小孩子坐在雨后的一个泥水塘边玩泥巴。他正在想方设法把泥巴捏成一个小人儿,或者一个小动物,他也可能正在学着家长的样子做饭。孩子在自由地想像,自由地创造,他很快乐。这时候,家长走过来说:那泥多脏啊,那水多脏啊!有什么好玩的?给我回家去!看,我还得给你洗衣服。家长忘了,自己小的时候,经常喜欢雨天在外面玩耍,经常喜欢到池塘里捉泥鳅。忽略了与孩子的年龄差异,家长显得粗暴无理和愚蠢。这样的家庭教育必然是失败的,因为家长无意中打击了孩子创造的兴趣和积极性。
家长只承认与孩子年龄的差距还不够,还要承认与孩子所处文化代的差距。家长们成长的年代,崇拜的对象可能是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可是现在孩子们的偶像更多地却是歌星、影星和球星。文化代的差距使很多家长不理解孩子,不接受孩子。而这种不理解和不接受常常造成孩子与家长的心理距离。
强行塑造和主观主义给孩子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就好象让刘翔去跳水,让郭晶晶去跨栏,结果会失去两个世界冠军。让孩子从事一项不符合自己专长和兴趣的工作,是很难获得人生成功的。家长经常对孩子犯这样的错误。等到孩子长大,终于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和生活的内容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成长期,留下终生的遗憾。
综上所述,只有把年龄的执着、文化代的执着、强行塑造的主观主义、家长的绝对权威都放下了,家长才可能真正了解孩子,对孩子实施正确的指导。
进入孩子思维的方法,其实也简单。
第一,叫做“平等对话”。
朋友们可以想一想,你平常和孩子说话是平等的吗?是坐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聊天的吗?是你一句我一句商量的吗?是你一句我一句有问有答的吗?是孩子请教你,你也请教孩子吗?是孩子尊重你,你也尊重孩子吗?是孩子听你的,你也听孩子的吗?
平等对话的关键在于对话之前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
要让孩子在完全松弛的状态下,用最愉快的心情、最自由的方式和你谈话。比如可以问一下孩子,你最近为什么对网络游戏这么上心呀?你为什么这么喜欢某个歌(球)星啊?而不是上来就说:你怎么总沉迷在网络游戏中,不好好学习!这个歌(球)星有什么好崇拜的,你怎么不崇拜比尔·盖茨?不是从一开始就对孩子强行干预,家长才能了解孩子的素质、特点、兴趣和爱好。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事半功倍的正确指导。
有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还在抱怨一件事情,就是父母在他们报考大学时替他们做出了选择,这种选择导致他们至今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虽然人生的选择不能完全凭兴趣,但是如果学了四年还没有培养出兴趣,肯定说明这个专业选择是一种偏差。而孩子本来是拥有一定的选择权的。
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第二个具体方法是“倾听孩子的自由谈”。
平等有了对话的基础,但对话到一定程度孩子才能自由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家长如果貌似平等但还是自己话太多,则仍不行。这时家长要学会倾听。倾听的时候,为使孩子能够不断自由倾谈,还要加以欣赏。孩子讲学校的事情,议论某个老师,评价某位同学,谈论最新的网络游戏,都可以。他是自由谈,你倾听时带着欣赏的微笑,理解的微笑、使孩子愿意和你谈,觉得和你谈比和任何人谈都有意思。做到这一点就是了不起的家长。
第三个方法叫做“共同游戏”。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还知道和他一块儿玩玩具。孩子大一点了,共同游戏没有了: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时候,你在搞案头工作;孩子踢球的时候,你在忙着社交;孩子游泳的时候,你在做生意。总之,你和孩子没有共同的游戏。实际上,共同游戏是使你和孩子相互成为朋友,又使家长年轻化,在工作中有创造灵感的一个很便宜的方法。一些年纪很大的儿童作家都是孩子们的朋友,经常和孩子一起游戏。很多大科学家、大艺术家也都是孩子的大朋友。
进入孩子思维的第四个方法是“直接进入孩子角色”。
用想象体会的方式一步进入孩子的思维,用孩子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孩子的语言描述世界,用孩子的地位去判断世界。想象自己就是孩子,包括模拟孩子的动作、语气和表情。不了解孩子主要是没有做到设身处地。这种一步到位进入孩子思维的方法就叫做“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哪一天你想象你就是大宝,你会突然领会孩子的思维与你做家长的思维差别很大。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他自己的思维角度。
你本来觉得孩子不大,才上初中,他的聊天记录和手机短信,你有权力查看。可是你如果站在孩子角度上想想,会感到很屈辱。同学给孩子打来电话,你这屋有分机,你觉得拿起来偷听一下没什么,这是家长对孩子负责。“他是个男孩,为什么老有女同学给他打电话?”可是如果你和孩子换一换位置,你一定会感到不被信任和尊重。
要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体会一下。
你也有过当孩子的阶段呀,人是可以进入童年、少年和青年阶段体会一下的。我就是我的孩子,我现在是中学生。比如说我是个男孩子,我有我的好友,我有我的爱好,我喜欢网络游戏,我喜欢足球,我喜欢某一个歌星。我穿衣戴帽和同学们有某种比较,我喜欢这个品牌。孩子有一整套思维,有一整套处境。他的每一个做法在同学中、环境中都受到一种评价。不进入他的角色,你怎么能了解他?你怎么知道他为什么喜欢穿这种服装?你怎么知道他穿这种服装到学校以后同学们会怎么赞美和惊讶?这些你都不了解,你就是一句话,穿这种衣服像什么样子?你有什么权力武断地下结论?你有什么权力剥夺孩子自由思维和自由选择的权力?孩子的思维有的时候一步就能进入,家长应该试一试。孩子上初中了,今天不在家,你穿上孩子的衣服,在家里像孩子一样玩一会儿,用孩子的表情说说话,甚至用孩子的表情笑一笑,往沙发上懒一懒。你会突然发现自己过去对孩子的了解与孩子的真实不是一回事。
孩子有孩子特殊的角度。有的时候家长可能在一个很小的事情上却触犯了孩子根本的感情,使孩子和你产生距离。他在理性上知道你对他好,可在感情上却不愿接受你。他的话语、他的心灵只对他的同学敞开,而不对父母敞开。绝大多数高中生第一谈话对象是同学,而不是父母。到了大学,交流基本上在同学间进行,很少是父母。孩子回家了,父母只知道问,学习怎么样?考了第几名?在学校吃什么?还要多少钱?这种谈话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进入孩子思维,从平等对话,倾听自由谈,共同游戏,到进入孩子角色,身临其境,这是一种艺术。学会这种艺术并不难。只要想做,就能做到。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进入方法:
对于年纪特别小的孩子,要多观察。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孩子入睡前因饥饿而哭闹,家长一通申斥和说教之后发现,孩子只是饿了,或是玩得太累了睡不着。这种观察还可以引申到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天赋的发现,从而避免盲目的家教投入。及时发现孩子的弱点和形成的原因,有助于家长帮助孩子改正。
对于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要耐心询问。孩子本来胆子很大,突然有一天开始害怕小虫子,经过询问才知道,白天玩耍时,一个大孩子恶作剧,把虫子放在孩子衣服里面,并且吓唬他。告诉他小虫子不可怕的道理,从此孩子便不怕了。孩子不爱学某一门功课,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得当,也可能是积极性被老师的一次批评挫伤了。如果是前者,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是后者,家长可以配合老师对孩子实施欣赏、夸奖、鼓励的方针,使孩子重新恢复学习的兴趣。这是解决家长陪读之累的根本方法。
年纪再大的孩子,可以采取聊天甚至向他请教的方式。比如,孩子特别喜欢某一部动画片,以里面的人物为精神偶像。家长可以看一下这部动画片,然后,与孩子讨论人物的性格、品质,包括探讨情节发展的合理性。这样逐步把孩子的偶像崇拜引导到对人物性格、品质的欣赏和理解,以及文学创造的想像力和热情。孩子喜欢玩网络游戏,家长向孩子请教玩的方法,就会发现网络游戏对孩子智力发育有利的一面,如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判断能力;同时也知道如何使孩子避免其不利影响,帮孩子选择好的游戏,教会孩子自己控制玩耍的时间等。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更要做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才能了解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状况,实施更好地指导。青春期被心理学家称为“第二反抗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些称谓充分反映出青春期教育的难度和重要性。这个时期家长的任务是双重的: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学习状况,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情感体验,使孩子健康、顺利地走向成熟和自立。做孩子的朋友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主要表现是:用朋友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朋友的态度对待孩子,用朋友的话语启发孩子。
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的各个时期都做到了与孩子平等对话,倾听孩子的自由谈话,与孩子共同游戏,进入孩子的角色思考和处理问题,家长必然能够充分地了解和理解孩子,同时也得到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掌握了以上方法,在进入孩子思维方面,聪明用心的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演变出无数方法,最终实现与孩子的相互理解,完成对孩子人生的正确指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