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第十三章强迫型人格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第十三章强迫型人格

作者: 流动的温暖 | 来源:发表于2023-04-12 06:58 被阅读0次
个体心理主要受理性思维和行动所支配,而与非理性、发散性思维特征明显不对等,就有理由推测该个体具有强迫性人格。他们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勤俭节约、一丝不苟、严守规矩、务实、精准、足以信赖。清扫、固执、守时、克制。

强迫性人格分为思维强迫和行为强迫。强迫障碍的反复思考和重复行为是自我不协调的,令患者备受煎熬。强迫人格者的强迫表现是自我协调的。

强迫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驱力

生理:与生物遗传因素有关。

心理:“肛欲期”的发育问题在潜意识中对强迫人格具有很大影响。与过早或严苛的呵斥,或是父母过分关注有关,被控制、被评判、被规定的体验会使儿童产生愤怒情绪和攻击幻想。儿童会象征性的感到部分自我的恶劣、肮脏、羞耻和该受惩罚,通过攻击性想象的排便行为使自己获得掌控、守时、整洁和条理分明。一旦感到失去控制,不守规则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如愤怒和羞愧。这些想象和行为对他们维持自我认同和自尊非常重要。由此诞生赏罚分明的超我,显示出泾渭分明的道德评判。

社会:父母对婴儿大小便训练比较早,一岁左右。而儿童直肠括约肌发育成熟时间五周左右。

情感:愤怒,由于被控制而导致的强烈愤怒;恐惧,对被谴责和被惩罚的恐惧。而对于治疗师来说,感触最深的是他们那些不成体系,难以言说,欲罢不能,却又被合理化或道德化的情感。现代研究者大多将这种强迫性的情感敏感理解成一种情感的解离状态。语言常被强迫者用于掩盖感受而非表达感受。羞耻也是强迫者掩盖情绪特点的一个例外现象。

强迫者的防御机制和适应过程

思维强迫者的惯用防御机制是情感隔离,而行为强迫者的主要防御机制是抵消。反向形成、转移也是强迫者习惯的防御机制。功能较好的思维强迫者会使用相对成熟的将情感从认知中分离开来,比如,合理化、道德化、间隔化、理智化。针对愤怒情感,强迫者最常用的是将愤怒转移到某个“合情合理”的目标身上,可以毫无顾忌地发泄愤怒。

对内驱力、情感和愿望的防御

强迫型个体倾向于把认知和精神活动理想化。他们会将自己的情感转化成贬低、幼稚、脆弱、失控、杂乱和肮脏等情绪。他们害怕表达自己的脆弱、孤单无助、悲伤。

具有强迫人格的个体通常在正式场合和公共场合能够应对自如,但对于亲密的家庭角色却很不擅长。他们很难不带焦虑地表达内心柔弱的自我,他们将人类活动都归类于理性分析或问题解决。

对驱力、情感和愿望的防御

行为强迫者通过下意识的动作来完成防御,抵消自己内在的情感需求体验或者驱力倾向。

强迫性动作经常具有抵消潜意识罪恶感的意义。即便有些行为与罪恶事实并无直接相关,治疗师也能发现这些行为产生于有关罪恶感的体验之中。强迫行为同样反应了潜意识的全能控制幻想。他们在发育到能够区分思想和行动之前就衍生出自己有罪的观点,并且毕生竭尽全力加以控制(如果幻想和冲动如此强烈,那它就无异于等同于行动),所以只能用等价的反作用力来进行遏制。在初级思维阶段(前理性认知阶段),人们通常自我中心,把发生的事情认作自己行为的结果,而非偶然。比如,运动员赛前的仪式化动作、孕妇一再整理婴儿用品(算卦是吗?)——人们的这些仪式化动作,某种程度上是希望能通过行为来控制未知之事。

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是在矛盾心理反复纠缠后形成的一种防御。强迫者往往身处多重冲突,合作和反目、主动和倦怠,清洁和邋遢,秩序与混乱、节俭与浪费等并存。某一个强迫人格的人都是个多种矛盾的杂货铺。道德楷模的反面是奢靡腐败。那些非常渴望正直、负责的个体,很可能比普通人更多地挣扎于强烈的自我放纵冲动之中。

强迫者的关系模式

如果养育者对孩子过于严格或要求过高,对他们不可接受的言行横加指责,并对随之而来的感受、想法,幻想等加以谴责,缺乏真挚的情感交流,那么孩子很可能产生强迫性适应不良,羞耻情感体验。在家庭的传统氛围影响下,道德化成为一种标准,父母以“与人为善”来粉饰自己的行为。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成为最理想的行为。

另一种关系是与过度控制截然相反的家庭氛围同样容易产生强迫性人格。

强迫型自体

思维强迫者的自体

思维强迫者瞻前顾后地做出决定后,最为担忧的后果是自我感觉“无法掌控”,他们努力对所有选择深思熟虑,从此期待所有结果尽在掌控之中,最终结果将因为踌躇不前而失去选择的自由。思维强迫者有拖延的习惯,竭尽全力地追求“极致”。典型的强迫性神经症来访者总想竭力做出正确选择和自主选择,但结果却差强人意,最终丧失选择和自主。

行为强迫者的自体

行为强迫者行动迅速,有时候草率行事。,对某些特定情境必需“当机立断”地以行动来表现。

无论是行为强迫者的草率行动,还是思维强迫者的延迟行动,其实都与自主性相关。前者的机械思维和后者的表达困难,都使当事人无法关注自己的行为选择。行动意味着承担责任,而责任有意味着必须容忍愧疚和羞耻。强迫者会深深困扰于非理性愧疚或羞耻中,以至于无法进一步思考。

思维强迫者通过穷思竭虑来支撑自尊,行为强迫者则以草率行动维护自尊。作者认为受到愧疚困扰的强迫者会更易罹患内摄型抑郁(行为表现:循规蹈矩,严以律己,刚正不阿,缺少情趣)并伴有活跃的不良自我意识(不受控制,破坏性强),而带有羞耻倾向的强迫者则更多体验到情感依赖型抑郁(行为表现:在鸡毛蒜皮的琐事上反复纠缠)。更多受内疚主导的思维强迫者,其潜意识自我贬低倾向与某些客体有关,这些客体导致他们需要努力表现“良好”,合作与顺从。

强迫者对自己的敌意深感忧虑,且对自己思维和行为的攻击冲动而自责自罪。在和养育者之间的关系互动中,他们接受到的信息是对欲望严惩不贷,反对任何妥协,也反对根据实际行动判定自己。他们担心自己屈服于情欲、贪婪、虚荣、懒惰和嫉妒。

内摄型思维强迫者视自我控制为无价的美德,他们循规蹈矩,克己奉公,刚正不阿,不屈不挠。从整体上削弱了自身的性爱、娱乐、幽默和主动性等方面的情趣。

强迫者一个明显的特点,常常因小失大。如果去体会决定或看法的整体含义就有可能引发愧疚,因此他们会尽量将注意力投注于特定的细枝末节上(要是…,会怎么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强迫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强迫者一般都是“模范患者”,他们严肃、谨慎、务实,积极配合,因此也很难与人深交。治疗师和思维强迫者之间还经常存在移情—反移情的力量抗争,从长远来看这种抗争并不利于来访者症状的缓解

移情:典型的思维强迫型来访者能感受到治疗师的热情和专注,但因觉得对方像是严苛、挑剔的父母,会在意识层面表示遵从 而在无意识层面与之对立。思维强迫者会表现出好争辩,喜控制,爱评论,常怨恨等特点。他们无法耐心倾听,常常迫不及待地打断治疗师的谈话,而且对此熟视无睹。

反移情:面对思维强迫者,治疗师的反移情通常是烦不胜烦,恨铁不成钢。并伴有随着希望他们改变,帮助他们表达感受的愿望。来访者的阳奉阴违也极易激惹治疗师。强迫者那些吹毛求疵的态度往往令人气馁,他们无休止的理智化防御很容易使临床医生望而却步。

诊断的治疗意义

1、治疗的首要原则,持之以恒地保持友好态度。强迫者常常毫无理由地迁怒于人,但当别人对他们的激惹表现出宽容大度时,他们会感激不尽。

2、强迫者易于感到羞耻,治疗师应报以理解,对他们的努力隔离、抵消和刻板的行为做到不加评判,不予催促也不批评。

3、治疗师需要与来访者保持接纳的关系避免变成来访者早年的吹毛求疵,控制欲强的父母。治疗师的不强控制并不意味着情感疏离,根据来访者的情况调整对待方式。可以直接与来访者商讨治疗师话语量是否合适,这可增强来访者的自主感、公平感和现实控制感。但遇到爆发性强迫冲动的患者时,则需例外。治疗师有两个选择,暂时压制内心对他们的强迫行为的焦虑,等待治疗的整合作用来减轻这类行为;或是一开始就以制止强迫行为为目标开展治疗。作者建议,如果自我破坏行为没有达到危及生命的程度,建议优先考虑这一选择。

3、强迫者只有强迫行为得到控制后,才反而寻求心理治疗,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强烈的感受到驯服某种冲动(通过意志努力或遵从权威而达成)和无须控制冲动这两种状态的巨大差异。解除强迫行为困扰的人,能更加积极地寻找强迫行为的内在根源,而非专注于一时的自我控制。

4、针对强迫者(尤其是思维强迫者),有效治疗的第二个关键是避免理智化。治疗师需要通过意象、象征或艺术性的语言将情感维度带人治疗。帮助强迫者觉察和表达情感,鼓励他们体验和享受情感。比如,一个人可以享受性虐待幻想的乐趣,而不只是羞于承认。

5、治疗师要帮助强迫者有效表达对治疗和治疗师的愤怒和批评。

6、当强迫者试图逃避感受,我们应尝试唤醒他们现实的本性。一旦他们能够把情感表达视为合理,而不是自我放纵,就有可能尝试冒险。

7、治疗师的持续表达情感,并使来访者体验到自己没有受到评判和强行控制,对治疗具有推动作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第十三章强迫型人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mn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