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听南希《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初级防御机制和次级防御机制的时候,感觉颖杰老师的讲解声情并茂,深入浅出,非常容易理解。很有幸跟各位老师一起学习,我感觉自己像是又回到高中时候,把逃避掉的那部分重新找回来了,重生的感觉。
我终于把自己进行了彻底的解剖,甚至我终于明白我为什么对于数字3充满了执念,因为3代表了我曾经辉煌的战绩,我考进高中的次序就是3号。甚至我也有点儿觊觎数字1,但是毕竟那仅仅是短暂的灵光一闪。所以从我开始用手机开始,我就对手机尾号0003充满了执念,甚至我还办过0001的手机号码,我自己从来没有用过,但是给我母亲用过一段时间,感觉有点儿烫手就消掉了。这大约就是知觉赋义。本来是一个简单的号码,被我知觉成一个代表着我实力的象征物。我一直固化在那里,心理不再成长。
我的横向人格结构应该就是底色是分裂样人格——一直自己琢磨,想要创造一种伟大的思想来抵御外界的吞噬感,动用了投射、内摄、理想化等防御模型,就是母亲是火焰、父亲是海水的冲突模式;次之是自恋型人格,我在童年中曾受到母亲的极致的重视,因为附加了我对她的拯救,母亲无所不能的幻觉不断投射到我身上,我成了自恋型附庸,动用的是理想化、贬低等防御模式。我不断的去接近如我的手机号码一样的人物,不断的理想化这种形象,当发现瑕疵之后,开会不断的贬低。于是又不断的接近更1号的人物,最终在这种轮回中失去自我。
当我从梦中跌落到现实中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自己,开始了跑步与写作,开始了知觉重组,从而通过“顿悟”整合了自己的心理问题。重新跟逃避掉的不堪岁月接上,重新开始生长。
我现在回忆起来,我最幸福的时光,就是我不太懂事的小学阶段。那时候虽然家境贫困,毕竟不需要我去知道什么,而心灵是纯粹的,是自由的。每天安静的读读书就可以考第一名,甚至在那闲暇时光里,可以看看窗外白衣飘飘的师姐。
后来从初中开始,我被母亲灌输了太多的成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已经无法专心与学业,能考上高中已算是幸运。
高中之后,我靠本能逻辑,就是外求1号,甚至我的同位是级部第一名,最后考了清华。甚至多年之后,我们在一起喝酒,他现在混的挺好的,他质问我:“你跟我一位不就是羡慕我学习好吗?!可是我告诉你的方法,你为什么不学呢?”
是啊,我为什么不学呢?!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是投射性认同啊。就是我依然认为我是小学期间的1号,投射到我同桌身上,我以为他就是我。甚至,当我同桌遇到情绪波动,我还不顾自己的学习,无微不至的去安慰他,这也是一种投射性认同,我把同位当成了我自己。
甚至我们班还有一位从乡镇上来的同学,最后得了精神病性障碍,没有参加高考,我一直都记得他。也许我最后走上咨询的道路,真的是冥冥之中,上天注定吧。在我写那三十三字小说的开篇就是献给昌哥,他碰触了我的命运。
投射发生时,内部心理过程被个体误以为来自外部。良性的、成熟的投射都可以构成共情的基础。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而无法完全了解他人时,我们都倾向通过投射自己的体验来理解别人的主观世界。人们的直觉(即非语言同步性跳跃)、与他人心灵相通时的高峰体验,都包含将自我投射至他人的过程,这种投射也会引起双方强烈的情绪反应。如,陷入爱河的人都十分善于用自己也无法解释的方式洞察伴侣的心。
从这个层面来讲,我是个幸福的曾今有过心理疾病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没有心理疾病,可能我无法体会到心灵相通的高峰体验,曾经是生理方面的,现在也体会到了精神方面的高峰体验。而且经过十一年的婚姻长跑,我们从无法沟通,到现在心灵相通,无论身体,还是心理,更甚至说是灵魂方面,我跟我爱人都越来越有默契感,这才是持续不断激情彭拜的能量来源。从这个层面来讲,通过学习心理学,我获得了超级幸福感,安于当下,乐此不疲。
这么多年我跟我妻子之间的矛盾也就是投射性认同,我希望我的妻子能像我母亲那样,当我的牺牲品,所有的努力方向都得围绕着我的目标而展开。这其实是一种工具化行为,就像我对母亲的工具化——我母亲可以为了我牺牲一切;反过来讲,我何尝不是母亲的工具化呢——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你就得听我的,满足我的想法。
事实上,我跟我那考清华的发小,彼此了解,彼此欣赏,但矛盾分歧也很大;我投射性认同了,我跟1号是亲密朋友,那么我在高中班级里面也是前排序列的影响力,我把自己当成了1号的实力。
事实上我不是。有时候我跟发小喝大酒吹牛的时候,发小偶尔会抱怨:“你连个211都考不上的热呢,谈很么历史的宏大啊,先把自己宏大起来再说吧。你说你要是跟我学一下,考到北京来,说不准咱们能一起创业,干个什么大事出来。”
我当时听着这话非常不舒服,火不从一处来,一直把关系搞得很紧张。今日终于真相大白于天下,就是投射性认同啊。而今我终于落地下来,面对现实,结构化自己,把从高中逃避掉的部分补回来。
内摄是将外部信息归为内部心理的过程。它的好处在于,
1、通过内摄可对重要他人形成原始性认同。
2、内核在使用不当时,会像投射一样产生高度的破坏性。病理性内摄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与“攻击者认同”。
内摄与某些抑郁心理存在关联。当我们与人深度依恋时,便会产生内摄,在内心将依恋对象的表征融入自我身份。
3、与之相似,成长于功能不良家庭的儿童,更容易产生自责心理(自己若能改变,情况就有改善),而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自己必须依赖养育者是那么的冷漠且暴虐。
实际上我在情感方面的许多失败都跟内摄有关。我把母亲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当成是我女朋友应该做的事。我根本不懂得照顾女孩子,只会像理解我母亲那样去理解女朋友,可能前期感觉是好的,毕竟没有进入太多的现实情境。日子处的久了,我的弊端就显现了,不懂得照顾人,总会以自我为中心。
而在“攻击性认同”上,我其实有点像我的父亲——潜意识里希望妻子比我优秀,能在前面替我遮风挡雨的,我好有闲心思考哲学问题。实际上,我父亲一辈子无偶所作为的懒散了一辈子,几乎虚度一生,可能跟我母亲的互动模式也有关系。
我甚至在最激动的时候,也跟妻子动过手,虽然我知道我不能动手,但是还是有那么一两次没有控制住。毕竟咱也是受过教育的人吧,一直都在有意识的控制自己。
我一直对母亲有个巨大的不满意就是:自己必须依赖父亲是那么的冷漠且暴虐。但是我今天觉察到,母亲的冷漠且暴虐跟母亲的互动模式也脱不了干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