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一样,所谓的寓言不是单纯的寓言,你读的童话也不单纯是王子与公主,它的里面,有哲理,有生活,又略带残酷的现实。也许,这就是人民反对它们的原因。但是,谁又能远离这些残酷,永远生活在泡沫中呢?我不能,你能吗?
前几周在微博上看到新版《舒克贝塔》即将播出的新闻:

预告片的最后,是“好久不见”几个字:

这部 1989 年播出的动画片,已经 30 年了。而它的原作者郑渊洁,从 1977 年开始,也已经坚持写作童话 40 多年。
前段时间,2018 年中国童书作家榜公布。写《马小跳》的杨红缨,写《草房子》的曹文轩,这些陪伴了我们好多年的名字都在榜上。
可唯独缺少了郑渊洁。
很多人都留言追问.
毫不夸张地说,郑渊洁是80、90后的独家记忆。很多人都是追着《童话大王》连载,看着《舒克与贝塔》长大的。
郑渊洁的名字虽然不会被常常提起,但我们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他。
《童话大王》杂志、《皮皮鲁和鲁西西》、《舒克贝塔》、《魔方大厦》……


郑渊洁的童话陪伴了几代中国孩子的成长。
我们喜欢他,喜欢他的作品。因为在他和他的童话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真诚,收获了力量。
他不遮掩,不端着。
他让我们在长大这场未知的冒险中,能跟这个世界相处得安心。
但当这些80后长大后,却陆陆续续传出了一些声音:“我不会让孩子看郑渊洁的书,太毁童年了。”
郑渊洁的童话真的“毁掉”我们的童年了吗?童年到底该怎么过?
前几天,《隐秘的角落》热播,很多人感慨,小孩子的世界居然如此黑暗复杂。
这其实就反映出,我们对小孩子的刻板印象——单纯、无知、幼稚。
在很多人看来,童年就像是一个开满鲜花的玻璃罩,孩子们就像花朵一样,在无菌透明的环境中自在生长。
可是,这种看似保护的行为,其实是一种限制——他们迟早要面对真实的世界,傻白甜只存在于幻想中。
郑渊洁早就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他的童话“适合9到99岁的人读”,因为其中既有绮丽的幻想,又有残酷的现实,每个年龄,都能从中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些故事与其说是童话,不如说是给所有终将面对生活的孩子,打了一剂预防针。
正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一样,所谓的寓言不是单纯的寓言,你读的童话也不单纯是王子与公主,它的里面,有哲理,有生活,又略带残酷的现实。也许,这就是人民反对它们的原因。但是,谁又能远离这些残酷,永远生活在泡沫中呢?我不能,你能吗?
“我之所以如此望子成龙心切,就因为我不是龙。”
——郑渊洁《我是钱》
“望子成龙”是个古老的传统,相信绝大多数孩子,都面对过父母殷殷期盼的目光。
郑渊洁在《我是钱》一书中,就描写了这样一位父亲。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从儿子两岁开始,就给他报各种班。有音乐班、美术班、书法班、英语班……
但儿子实在没有啥音乐细胞——两岁时学拉小提琴,一首《小蟋蟀》愣是拉了10个月也没学会,现在一听蟋蟀叫,就两手发抖,脖子发硬。
这个故事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希望孩子学习好本是人之常情,但班里50个学生,有第一名,就有最后一名。
我们经常把目光聚焦在前几名上,但实际上,成绩在中间以及后面的,才是大多数。
人生艰难,欲壑难填
—《舒克和贝塔》
现在回想起来,舒克和贝塔可能是我嗑过最早的CP之一,郑渊洁借由这两只可爱的小老鼠之口,探讨了很多深刻的问题,比如,幸福和金钱的关系。

贝塔觉得钱很重要,“没钱行吗?谁不想过好日子?”
舒克反问:“什么叫好日子?对已有的一切满足,就是幸福。再说了,活得好不好,全在心情。不在物质。由物质带来的快乐是假快乐。这种假快乐是随环境变化的,是暂时而不经久的。”
在《舒克贝塔》里,他也告诉了小朋友们人生艰难:
来自小偷家族的舒克,是个善良的孩子。妈妈是个小偷,舒克也跟着被骂小偷:为了洗刷小偷的名声,被这个世界接受,他要剪去自己作为小偷象征的老鼠胡子。他要开着直升机离开熟悉的家去远方,才能重新生活。
孩子们得有多幸运,才能不被变为兔子? —《驯兔记》
很多年后,《皮皮鲁和梦中人》里一篇名叫《驯兔记》的童话被拍成了电影。

关于学校,关于教育,关于权威,郑渊洁在这里面说得很多。
每一个进入学校的学生,都得变成听话的兔子。
皮皮鲁不愿意变兔子。
于是,老师逼迫他,同学孤立他。
就连父母,为了让他尽早变成一只兔子,每天只给他胡萝卜吃,墙也刷成红色。原本活泼的皮皮鲁沉默了,他把一只兔子头套戴在头上——终于也变成了一只兔子。故事的最后,摘掉头套的皮皮鲁逃到一片树林里,碰上穿着大熊猫外衣郑渊洁。
“孩子,没关系,这只是一个童话”——郑渊洁安慰皮皮鲁。
可郑渊洁心里很清楚,这哪里是什么童话,这分明就是现实。
孩子们得有多幸运,才能不被变为兔子?
那些不愿意变成兔子的孩子,该有多幸运,才能安全地长大?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有多么特别,要有多少勇气去长大,这并不重要。
父母才是保护孩子安全长大的那把伞,只有他们能给孩子勇气,能抵挡住这个世界释放出的恶意。
在郑渊洁被学校开除之后,他再也没走进过校园。全靠身为哲学老师的父亲手把手教他。父亲对他唯一的处罚方式就是让他写检查。
他真的很特立独行。写检查变成了他施展自己想象力和创作才能的天地。有了人物,有了时间和地点,然后,有了情节,变成了完整的故事。最后,郑渊洁能看见父亲在读自己的检查时,被逗得直乐。
是父母在一开始就给他埋下了写作的种子,并且一直保护着这颗种子发芽长大。
其他的孩子很难像郑渊洁这么幸运。
不要让你们的孩子跌到人生的“魔方大厦”里去。 —魔方大楼
成年后的郑渊洁成为了“童话大王”。
他已经是一个大人,但在童话故事里,郑渊洁永远是一个孩子。
他用另一种方式保护其他的孩子,陪着他们一块儿长大。
在那部被称为“童年阴影”的《魔方大厦》里,有郑渊洁替孩子们对父母发出的控诉。
主人公来克被父母一个人留在家里,他解不开数学题,也解不开魔方。


我一直认为这只魔方就是人生的一个比喻,对于孩子们来说,它有些过于复杂。
当孩子解不开了,需要父母手把手带着他们解开。
而不是在这时候消失不见。
郑渊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写作《童话大王》时,郑渊洁每天至少要写 6000 多字,才能保证这本杂志按月发行。
这么高的工作强度,他依然让儿子郑亚旗在一旁帮自己标记每天写了多少页,并不觉得儿子会影响自己的工作。
他让孩子看到自己奋斗的过程,也给他示范了努力的方式。
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孩子,却是像《魔方大厦》里的来克这样长大的。父母缺席,他们解不开人生的魔方,孤立无助,陷入到更大的困难里。
在魔方大厦的世界里,世界终于调转过来。
孩子可以管理家长,把家长关进罐头里惩罚。


在那个世界里,大人才是贪婪无知的,他们被财宝迷惑,昏在“黄金岛”。只有孩子能够去解救他们。
这部动画片乍看上去画风诡异,音效恐怖。
可是,在孩子的心灵世界里,因为父母职责的缺失,可能会变得比《魔方大厦》里描述的情况,更糟糕。孩子们没有办法,把自己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准确地告诉自己的父母。
郑渊洁像是一个头戴恐怖面具的捣蛋鬼,他用《魔方大厦》把家长们吓了一跳。然后,告诉他们,不要让你们的孩子跌到人生的“魔方大厦”里去。
性,还有人性阴暗面,在成人世界谈论起来总是小心谨慎。但童言无忌,他从不避讳。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郑渊洁陪伴孩子们长大的方式,也很孩子气。
童言无忌,他从不避讳。
性,还有人性阴暗面,在成人世界谈论起来总是小心谨慎。
但是,它们本身就是成长路上必然经过的岔口。
孩子们总要懂得,总要面对,总要去选择。
只不过,在孩子们走到岔路口之前,告诉他们——这最终就是他们作出选择的底气
所以,他为孩子们写了关于性教育的书《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他告诉所有的孩子,要保护自己,也要尊重他人:
在任何时候,未经公主同意,你使用魔法钥匙开启公主的宫殿,你就从王子变成魔鬼了。
永远的童话大王:一个生活在成人世界里的孩子
王小波在他的《黄金时代》里曾经说过:人生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失去的就是漫无边际的想象力和敢想敢做的勇气。
当我们开始尝试和更陌生的世界接触的时候,我们被要求:跟周围的人变得一样。
郑渊洁却是一个意外。

同龄的孩子们都梦想着成为科学家,郑渊洁却崇拜当时的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所以,二年级的郑渊洁在《我长大了干什么》的作文里,立志当一名掏粪工人。而且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作文登上了校刊。
郑渊洁的校园生活,也由于他太“特立独行”,而早早结束。
在立志当掏粪工人两年后,四年级的郑渊洁把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改写成了《早起的虫子被鸟吃》。
他的创造力没有再一次得到老师的肯定,还被看作是在违抗权威。老师羞辱他,让他念 100 遍:“郑渊洁是全班最没出息的人!”
最后,郑渊洁实在受不了,在教室里引爆了兜里的爆竹。
然后,他“顺理成章”地被学校开除了。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曾经有很多个像郑渊洁这样的孩子,但他们后来,大多在长大的过程中以或好或坏的方式消失了。
像郑渊洁这样长大,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也只有他,成了家喻户晓的“童话大王”。
晓寄
在郑渊洁的童话里,不仅仅是五彩斑斓的想象世界,也有黑白交错的世事人情。
有人说,郑渊洁为中国小孩种下了“反骨”。
但是,我们最后却会发现,他在孩子们身上种下的不是反骨,而是一道护身符:
正是因为我们在遇见人生之前遇见了郑渊洁,我们才有机会,在真正面临成长的抉择之前,先翻看一遍人生的攻略。
他让我们有勇气保持自己的正直和真诚,也让我们在走进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慌张,少受伤。
于是,我们的长大过程,才变得不那么艰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