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细读了《反溺爱》第7课的整个章节内容:为什么孩子必须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出现了,比如:大学毕业后的孩子,在家啃老,不出门社交,不出门工作,不谈恋爱;那我想冰冻三尺也非一日之寒,就像“出门工作”这件事,是不是我们父母从小就可以和孩子坦诚的沟通?让孩子有一个意识,生存的第一步物质基础,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是社会的价值,才能实现?
章节中,有一大板块内容是关于“做家务能不能给零花钱?”这个问题,我们一家人也全部坐在餐桌前聊了很久,我的担忧是:是不是不给零花钱了,孩子以后就不愿意做家务?爸爸的担忧是:无论完成什么样工作量的家务,给到的零花钱没有多少的变化,慢慢的,是不是孩子就更不喜欢家务了?哥哥想法是:弟弟肯定任务量比他少,但可以拿相对来说性价比高的零花钱;弟弟想法是:哥哥肯定可以拿到更多额外零花钱;
最后对方探讨之后,我们的一致决定是:每周哥哥弟弟都至少做一顿饭,拖一次地,倒3次垃圾;就是每周定量完成家务,与钱无关,但会挂钩是否可以按时收到每周的零花钱,也许会滞后,也许可以提前支取,看表现。
我喜欢这样书中看到学到,又可以落实到实际的“内化转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