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没有什么能比组织语言更有效地磨练我们的头脑。
2 我们该如何判断在公共汽车上与人保持多远的距离,晚餐时该吃多少?参加宗教仪式时我们应当跪拜还是鞠躬,模仿别人还是在一旁观察?掌握陌生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会犯哪些错误?如果没有记录下最初的各种失误,我们很快便会忘了自己是如何走过来的。写作能够揭示通往理解的路径和我们为此需要走过的路程。而一个好的故事,或许就藏在那些尝试与错误之中。
3 作为作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永远的初学者”。然而一旦启程,道路总会通往某个远方。
4 要成为作家,自律比天赋更重要。
5 记录社会生活的核心概念是“见证”……作为见证者,我们要以敏锐的意识去观察、记录、参与周边环境。旁观者只需记录见闻,而见证者要参与其中,探寻表象之下的真相。
6 写作是出于对现实的报复,出于想象和参与他人生活的渴望。
7 我们都逐渐对苦难见怪不怪,以免为当代常见的“同情心疲劳症”所累。但当我们对周遭的一切视而不见,我们会牺牲多少洞察力、理解力和同情心呢?
8 青春留下的印痕如一幅地图,指引着我们的全部人生。依循这幅地图的边界,有的人一生都留在家乡,另一些人则走向远方。是内在的渴望驱动着我们去寻觅。
9 作家皮克 · 耶尔这样回忆在英格兰的儿时生活:“是夏日傍晚直到九点仍在飘荡的光……是草地发出的‘沙沙’声,是板球棒击球的闷响……当然,很多时候,是环境的似曾相识引发了我们的乡愁,使我们给事物套上了‘神圣’的光环”。
10作为参与式观察者,他们既要投身当地生活,又要保持距离。他们会参与到一个群体当中,学习当地语言、参加社交活动、记录见闻,再进行分析与写作。
11 文化不是同质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在当地的田野调查、采访,以及在图书馆中的深入研究来努力贴近他人的视角。局部的理解也是一种知识。
12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 · 米德说,无论是田野调查者,还是任何想深入理解异域文化的旅行者或学生,他们的任务都是“终日身处由各种关系构成的迷宫之中,又不迷失其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8270600/3863edb1a30ed95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