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是磨磨蹭蹭!”
“你总是怎么粗心!”
“你总是不听话!”
“你总是这样,这个不吃,那个不吃,这么挑食!”
总是,总是,父母不停念叨的这个词,不知不觉中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做出了评价,而这些一个又一个的定义就慢慢地形成了孩子的性格特征。
对于孩子来说,他对自己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外部的评判,例如老师、同学、朋友,以及父母,这些都是孩子亲近的人,尤其是父母,于是孩子很自然地从内心相信这些说法。依据接收到的信息,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塑造自己的性格,也就是说,孩子会潜意识地按照这个轨迹成长。
但这些说法通常都是对孩子不利的评价,所以,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时候,时刻注意遣词造句,以为是对孩子好,其实却是好心办坏事。
用暂时而不是永久的定语对待错误
“你刚刚看电视时间超长了。”
“你刚刚玩手机的时间超过了规定时间。”
“你刚刚做的这件事,不是正确的行为。”
对于孩子出现的错误,父母要给以指正,但要就事论事,明确告诉他是“刚才发生的事情“让父母有这样的说法。避免适用”总是这样”、“总是那样”,好像孩子就已经定型了,不能改变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孩子记在心里的时候,他就会沿着那个方向前进。
同样,父母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务必指出具体的点,而不是一概而论。
“你的这个字写得太潦草了。”
“这道题主要是因为不细心大意。”
“你刚刚对我说的这句话,让爸爸/妈妈很难过。”
对待孩子的缺点、错误,需要“暂时性”的语言,这样意味着可以改正,可以往好的方向发展,让孩子看到希望。
用固定的、永久性的词汇奖励孩子的正当行为
“你睡觉前就把明天上学的书包整理好了,你总是先做好准备!”
“你把语数英的作业都完成了,你总是很有条理!”
“你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玩拼图,你总是乐于分享的。”
“你帮忙把碗筷收拾好了,你总是乐于分担家务。”
“你总是那么热心帮助同学,太赞了!”
对于孩子好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质,通过永久性的词汇“总是”把它强化,以此固化在孩子身上,形成孩子的人格特征。
【爱心提示】
家庭教育中的“身传言教”,当父母身体力行给孩子示范榜样时,“言教”所使用的词汇,所针对的事件,对孩子成长起到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传统的习惯性教养,父母有意无意都在强调孩子“不好”的一面,常常贴上“固化”的不良标签“总是慢吞吞”、“总是胆小”,它们对孩子性格有着巨大的伤害。所以,学习家庭教育,父母需要把“总是”这个词语强化到孩子正向的行为上,那才是我们真正想看到的孩子成长的方向。
对于教育孩子时父母所说的“总是”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体会,一同分享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