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022552/bf1c66b6c566d388.jpg)
人民广场是南宫市的标志性城建项目,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市国土局承建,2009年3月启动建设,2009年10月1日竣工。
文苑位于丹凤朝阳雕塑东侧,其中包括史苑和诗苑两个景观系统,作为广场文化展示区,既是广场一景,也是点睛之笔。
2009年8月除,市人大副主任齐世爽主任在他办公室,向我传达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让我负责文苑文化墙后续建设工作的意见。当年我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
接受这个任务后,我马上到广场工地转了一圈。当时广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文苑文化墙外形只是端倪初现,即便来到现场,也看不出什么眉目,看图纸,听项目人员讲,依然幻化不出建成后的形象,因此,感到十分茫然,不知从哪里破题。
毕竟时任国土局长王胜强兄经验丰富,他建议出去参观一下,以开阔思路。于是我根据工作需要召集市政协原文史处处长刘明沐,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书画家李志杭,人社局原副局长、书画家谢强,于8月中旬赴外进行了一次实地参观考察。回来后起草了《关于人民公园史苑、诗苑两处文化景观墙设计构思的说明》,于8月24日报齐世爽主任,他随即批转焦立君常务副市长“审示”,焦市长略作修改,又于8月26日批呈孙学良书记“审定”,8月27日孙书记批示“同意”。而对于广场西北侧两处景观石上“和谐”“腾飞”两词由孙书记、安市长题写的建议,则明示“我和建波同志不提字,请书法家更好”。
期间市领导赴湖南考察,见到了荣获吉尼斯之最的中国常德诗墙,很受启发。孙书记、安市长要求齐世爽主任带队再专程去常德参观一下。我们考察参观过程中及返程后,又多次碰头研究。随之对文苑墙体文字撰稿、诗词摘选及刻写的基本思路进行了再次修改完善。
关于史苑墙。我们提出展现南宫历史文化特色,展示现代风采的设计思路,并依照史苑文化墙六个隔段的建筑现状,拟定了与之对应的六个文字板块。即:千年古县,述说南宫历史沿革;南宫郡望,解析南宫姓氏源流变化及南宫县命名之因;佛教圣地,记述南宫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佛塔、最早的佛寺、最早的传经道场,及中国佛教开山鼻祖摄摩腾、竺法兰最早的驻锡之地,这四个历史之最,对南宫乃至中国佛教的影响;抗战红都,突显南宫在冀南抗战中的历史地位;京剧之乡,敷陈南宫作为京剧大师尚小云故乡对京剧的热望;灿烂今朝,叙写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谋发展、促复兴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关于诗苑墙。在诗苑内容上,我们认为既名之诗苑,就应刻写诗词,且以吟咏南宫风情的诗词为宜,但则实难为之。鉴于在诗词选择上无法照顾地域性的现实,所以就立足新视角,从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着眼,摘录了一些诗词篇(句);在诗苑版面上,广场设计者为诗苑文化墙设计了17块相互断开的墙体,面积最大的3.19㎡(2.77m×1.15m),最小的1.62㎡(1.2m×1.35m),这就要求文字不宜太多,有17个篇、段(句)即可;在诗苑载体上,即以什么形式将所选诗词镌刻其上,我们认为以书法家们的书法作品为宜,使之既能突出“诗”字,又能展示中国文化重要符号的书法艺术。同时,考虑这些书丹作品若以征稿或邀稿方式邀请全国知名书法家创作,资金投入较大的现实,特别是听取我市书法家们欲求“刊之贞石,以垂无穷”的呼声,因此我们认为从我市书法家中推选产生书丹书法家为宜。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考虑,按照我国诗词源流脉络,选择了17首阳光、向上,有一定代表性的诗词名篇名句,作为书丹词句。
17首(句)诗词由南至北排列,分别为黄帝时代的《弹歌》,春秋时代的《诗经·鹿鸣》,战国时代屈原的《离骚》,汉代的《乐府·上邪》,曹魏时期曹操的《龟虽寿》,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北朝时期的民歌《敕勒歌》,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杜甫的《望岳》,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碧云天》,明代于谦的《石灰吟》,清代郑燮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近代张维屏的《新雷》,民国时期鲁迅的《自嘲》以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经再次修改完善的报告,分别送“两办”主管文字工作的副主任修改把关,之后又请河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文艺评论家、硕士生导师郭宝亮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作协报告文学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长城》杂志副主编、河北大学外聘教授杨金平先生进行了润修,对初选诗词进行了甄审、调换。以人民公园建设指挥部名义,于9月20日再报孙学良书记和安建波市长审定,9月21日孙书记圈阅,安市长批示“同意此设计方案”后,便开始了书丹及刻写工作。
史苑文稿文字较多,便直接用电脑字体中的“南宫体”打印而成,然后上墙勒刻。
广场西侧的两块大型自然文化石,“和谐”、“腾飞”两词,是由李志杭先生从欧阳中石和沈鹏二位大师书法中集字而成,字体大小布局与亲提无异。
此后诗苑17块碑刻书丹书法家的推选便成了重中之重。
我市书法界人才济济,书法艺术水平很高。且不说已入选省级及以上书协的书法家,即便还未加入省以上书协的书法家们高水平者也大有人在,作为诗苑碑刻书丹书法家人选,其艺术水平也绰绰有余。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让我们拿出一个客观量化的标准来圈定出17位书丹书法家,也确实很难。但为了便于操作,又确需首先画一个框框才好。经与齐世爽主任,市级老领导王文栋、赵汝庆,市文体局、文联、书协、老年书画研究会、张裕钊书派研究会、书画家协会领导们研究讨论,并征求多位书法家意见后,决定忍痛割爱,仅框定我市现有26位省级以上书协会员作为候选对象。从中推选16位书丹书法家,其中正式书丹书法家15位、5位为候补,以备入选书丹书法家无法联系或因故无法创作时,从侯补人员中按得票多少次序依次递补。而非省级书协会员的市老年书画研究会赵汝庆会长不经推选直接入围,使书丹书法家总数达到17位。
为了最大限度的做到公平公正,2009年9月14日上午,由齐世爽主任主持,在市人大西二楼会议室组织了票选。邀请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办”主管文字工作的主任,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体局、文联主要领导,市各书画专业协会领导及书法家代表14人组成推选组,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推选出了正式和候补书丹书法家,并当场唱票,当场公布了推选结果。15位正式书丹书法家分别为:张自旺、董立强、马炎增、李志杭、禹中斌、董毓明、禇宝楷、李长振、李俊超、赵勇、张奎林、任凤歧、马殿栋、关永起、侯玉贵。5位候补书丹书法家分别为:王维元、张庆、刘竹亭、耿玉丰、王春忠。会后根据得票多少(得票相同者以姓名笔画为序)按照诗墙自南至北顺序分配了书丹内容,并根据每位书法家特长,提出了书体建议,以最大限度减少重复。老干部局王文菊同志逐个丈量了诗墙的尺寸,逐一画图后送达书丹书法家。如张自旺主任分得的最南头诗墙,宽1.35米,高1.5米,书写内容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通知告知他“①图中所标尺寸为诗墙实际尺寸,请按此比例布排章法,书丹作品以4尺以下3尺以上为宜(便于拍照),要用传统书法形式书写。②落款时间用干支纪年。③请务于9月25日下午5:00前将作品交市委老干部局办公室。”,并建议他“用南宫体书写”。
书法家们都热情高涨,领任务后立即投入创作,除关永起先生因在北京邮寄耽误了两天外,至9月25日全部将书稿送至老干部局办公室。之后便是拍照,送打印社制作刻样。制作过程中李志杭、谢强、王文菊等同志,一直盯在打印社,逐个审查,一丝不苟,当场提出修改意见。这期间李志杭、谢强两位先生的书画专业能力实实在在的派上了用场,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9月29日下午把应刻石的文字带着背景图案,通过写真形式印制出来,并全部贴到了诗墙上,其效果足以乱真。10月1日开园后,刻工逐幅从容刻字,从而为我市城建、文化事业增添了一抹亮色。
张范津 2023年1月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