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摘自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自1949年8月,最高领袖发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将钱穆先生定为“反动文人”,将其推向人民的对立面。他的一生与政治浮沉纠缠不清,这都与他这个文人所持的文化信仰与个人秉性息息相关。钱先生幼时聪慧,在学业上勤勉苦读,这种求学态度伴随其终生。他自从中学辍学后,自学成才。1930年在《燕京学报》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考》,其考据严谨、论证严密,驳斥了康有为关于汉代学者刘歆伪造《毛诗》、《周礼》、《左传》等古文经的说法,解决了今古文经长期以来的纷争。当时的北平高校都遵从康有为的学说,先生此文刊出后,各高校的经学课为之停开,足见其学术观点影响之大。自此先生声名响彻中国士林,影响了不少青年人。
图1 钱穆先生书法在1937年,中日爆发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钱先生随高校迁往西南一隅,在此期间用一年的时间写出《国史大纲》一书。他对中国文化极有信心,认为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必定胜利。这番言论在同时代人中可谓一鸣惊人。他说:战争是一个总体性的行动,除了物质力,还有文化力、道德力、民族力。他试图通过编写中国人自己的历史,让国人认识自己的文化,重新认识和思考自己,从文化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审视自我承担的责任。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将传统文化视为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阻碍因素,也让国人失去了对中国文化的信心。而钱先生此刻正是将中国文化的优点和长处传播给年轻人,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祖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唤醒国人的认识。全盘西化、否定自身传统,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就会陷入一种虚无境地,更无从谈个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他有着坚定的文化史观,他的“温情与敬意”史观也足可见他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图2 钱穆先生与《国史大纲》先生著书立定时代背景,因时而作,对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有极大的关注。这从侧面提示我们青年人要对现实社会要有关注。如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看到的是林林总总的新闻报道,而在看到这些现象背后,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什么?有没有看到自己在当下的生命安放之处?就如战争终究会过去,但战后的建设都是靠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受了良好的教育,才能将自己的才华用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疫情也终将过去,我们不仅要反省这场灾难,更要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我们学历史,要先懂得历史上的故事,一切事情要客观的来看,来想这故事中的人物,他的一切言论和行为才易了解”。历史从长远说可说到人类未知的蒙昧时期,从短期来说则可说到我们自己的当下,当下的我们进行的人类活动,也许会成为后来人研究的对象。
钱先生在香港辗转期间,联合诸多同仁创办新亚书院,使得中国文化传播在此得以续脉,也给当时在港青年指一明路。正如片中所讲的“大部分的人,他不认识这个时代,只能追随这个时代”。钱先生创办新亚书院认清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坚定为中国文化续脉而摇旗呐喊,他的著述也表述出自己的义理性自信。办学条件艰辛、物质生活困难等都没难倒他,相反在他的生命中,彰显了充盈的生命力。他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如香港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耶鲁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在定居台湾时期,先生笔耕不辍,完成《朱子新学案》、《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等著作。在内地文化运动冲击中,他一直在关注大陆的社会情况,注视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国度的未来走向。在“素书楼风波”中,体现了自己的高度理性和高度生命理想,人生一生在选择,一生进退有度。在即将搬走前,还专注的与弟子讨论中国的出路何在?这种学人精神,在今天看到亦是让人为之敬仰。
图3 钱穆先生钱先生坚持传统,发现传统文化的长处和优点,而不是跟随时人一味批判否定。他是开放性的学人,坚持史学的多样性,对知识的态度也有怀疑、批判、分析之类的精神。他不是那种“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而是始终关注国家的命运,他一生都有这种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情怀。从钱先生的一生我领悟到,读书人不仅仅只是为了做学问,而是要做有知识有信念的人,将自己求学的高度立起来,再去俯瞰人生,终将拨雾见明。我们现在所学的中国文化,都是像钱先生那一代代的文化义勇兵传承下来的,他们将中国文化做到实处,活出了自我的尊严和生命的坦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