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他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回馈了他更丰厚的礼物。
他就是作家麻守仕。
一本书,或许,就是一个人的某段岁月,某段生命印痕。
比如,手边的散文集《情系阳关》。素雅的装帧,颇有地域色彩。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皑皑白雪中矗立的古阳关峰燧,轻盈、灵动的飞天,古朴、珍贵的敦煌壁画。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敦煌作家的故事。
轻轻翻开,淡淡地墨香,立时就飘了过来。
下午,在图书馆书吧,有一场读书分享会。今天主角是当地作家麻守仕老师。
即便,他是主角。然而,他穿着朴素,没有架子,待人亲切。性格耿直,特别实在的一个人。
麻老师不是当地土著,大学毕业之后,才来到了敦煌。先是教书,后来就调到了阳关自然保护区。
在敦煌,快三十年了。除了口音,变化不大,其实,已经算是敦煌人了。
他所写文章,主要是散文。写敦煌的山山水水,写敦煌的自然地貌,写敦煌的名胜古迹,写敦煌的一草一木,写敦煌的各种鸟类。
其笔下的文字,无不饱含深情,如同一个慈祥的父亲,用温暖的目光,抚摸这片热土。
而且,麻老师开创了一种独特的门类,生态散文。在这样一个极其狭窄的领域,辛勤耕耘,终出成果。
他是数学老师中的“佼佼者”,把闲暇时间都奉献给了图书馆。真正的饱读诗书,博学多才。
他说,几十年间,他几乎没有放下过书本。一旦拿起书籍,他就会忘了现实中所有的烦恼与不堪。
多年来,笔耕不辍,岁月也回馈了他丰厚的礼物。
他接连出版了三本书,除了我前面介绍过的那本,还有《走在敦煌边上》、《教坛漫笔之李下杂谈》。
在下午的分享会中,麻老师恳切地谈了他的半生经历,他的写作经验。
他说,写作没有捷径,还得多看多写,没有输入,就不会有输出。
同时也提到坚持很重要,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否则,就不要搞写作。
豆芽菜,几天可能就生长出来了。
大白菜,得好几个月。
而,一棵大树呢,得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作家,就如同那棵大树,无法速成。知识积累,人生阅历,见识,都相当重要。
缺了任何一样,你所写的作品就浅薄,不厚重。
作协刘副主席同样的作品,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来。
在各位文友的解读与评价中,一篇文章,从标题到架构到逻辑到字词句段,就会看得清清楚楚。哪里有优势,哪里有短板。哪里可以借鉴,哪里不可以。
掰开揉碎,来过一遍。你就知道,文章为啥好?好在什么地方?自己以后写文,心里也会有一杆秤。
这样的方式,比一个人“独学无友”,一个人死磕,进步更快。
或许,众人智慧,汇聚成了一盏灯。
一些人,心灵的暗夜,被照亮了。比如,我。
也可能,有些人,本身就是灯。
比如,麻守仕。
道理的尽头,是大道至简。写作的真谛,是现在就写。
(完)
来自文友 来自文友 何老师分享 来自文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