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面对棘手的问题时表示自己无能为力,这时出现的情绪就是自卑。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
如果你正处于生活困境或面临心理困扰 ,你可能会理解心理学家阿德勒这样描述的「自卑」。
他人可能会这样劝你:「你要自信点,不能恐惧自卑,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或者是「不满来自对比,只要不去比较,人人都能幸福」。
真的这么简单?
当然不是。
这些劝导看似有道理却难以实现,因为其完全不符合心理发展的规律。
「要自信」和「不比较」之所以难实现,因为这样的观点暗藏着错误的歧视——自卑天然不好、自卑是错误、自卑是懦弱.....
事实是:每个人都会自卑和比较,无法避免,更无法控制。
在过去的经验里,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来自于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我们都曾与成年人进行过一场无声的比较,并且必定落败。这种童年早期经验对潜意识会造成影响。
第二种情况则来源于:未知和竞争。
每个人都对自己非常了解,但对他人不够了解。未知的他人似乎拥有神秘的光环——哪怕对方实际上并没有那么优秀。
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天然的竞争意识,与「假想的优秀他人」竞争所产生的恐惧就是自卑。
由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当与他人竞争不能,就会转而攻击自己——
我真没用
我就是这样的人了
我跟别人比不了
这种攻击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绝对的坏事。
它能让我们的「感受好一些」。不要小看这一点,也许你可以从中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放弃盲目的本能竞争。
如果你的调整及时且积极,甚至可以从中找到「弯道超车」、「曲线救国」的种种方式。
看起来,自卑也并没有那么一无是处。
自卑到底能够克服吗?
并不能。
因为消灭自卑几乎不可能做到,哪怕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也是如此。
我们能做的就是——看见自卑、接纳自卑、超越自卑。
你的自卑可以仍在原地,但是你超越了它,也超越了自己。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是研究自卑心理的宗师和鼻祖,他的人生真切诠释了他的著作——《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认为:自卑与超越并非对立,而是一种递进,你总要经历自卑的阶段,然后才能超越自卑的自己。上文中一些观点也来源于他。
和自卑共处的第一步就是:看见和接纳。
在这之后,才能开始积极的改变。
1.如何看见自卑?
看见真实
追求自我道路上,很多人会误入歧途:
家暴者是因为要证明自己有威严
小孩爱哭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得到想要的东西
拒绝沟通的青少年可能是担心被人瞧不起
不去做出真正改变自己处境的努力,而是追求虚假的、形式上的自尊,这恰恰是更加自卑的表现。
越追求虚假的优越感,越是在对自卑感做补偿。
看见价值
无论你是陪伴者、助人者、被帮助者,你都应找到价值感。
甚至存在本身也是一种价值。
2.如何接纳自卑?
开始行动
自卑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都会体现在行为上。
从行为开始改变也是最有价值的,当你觉得迷茫或没有方向的时候,读书、学习、运动,积极改变自己处境,调动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
积极反馈
每当行动为你带来收获(哪怕是非常小的成果),一定要在口头或思想上马上给予自己肯定。
放弃取悦
当取悦他人成为一种执念,我们应警惕是否出现「讨好型人格」。这类人把自我价值的判断全权交给他人,从而失去了思想的自由。
所以,请放弃取悦别人,不要试图通过「讨好」来获取自我肯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永远保持对未来的期待。
即便拥有同样的客观情况,不同的人也会发展出天差地别的人生。
请你此刻思考:你的人生到底由过去还是未来决定呢?答案很明晰,你的人生将由从这一刻开始的未来决定的!
如前文所说,每个人都会自卑,这是一种本能的认知模式。
它不是部分人的性格特点(如内向),也不足以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如抑郁症)。
但它往往会影响我们的性格,塑造我们的人格,甚至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疾病的发生。
如果长期被自卑情绪困扰,或者形成了自卑的心态,那么可以酌情寻找心理咨询师进行改善。
如果您在极度自卑的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生理症状和社会功能丧失,就需要注意是否存在心理障碍,必要时应及时就医。
责任编辑:刘岩
插画:李大姑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