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儒门紫衣
曾仰慕“诸子百家”之学的博大精深。
初读“儒家”,讲求“仁”,想要世间人人安分守己,能够达成一个“大同世界”,便规定了儒家的道德总纲,认为,君主当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要行仁德之事。提出了中心思想的“忠与恕”。忠要求恪尽职守,恕要求推己及人。提倡礼乐教化,治人以治心为要。
再读“墨家”,虽与儒家并列,却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提出“兼爱”,认为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墨家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互不相爱而引起。墨家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观念,才能天下大治。“非攻篇”更是反对一切战征。
又读“道家”,知道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的道理。“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是循环不息的。道家思想强调,凡事都无须强求,顺其自然就好。若是能到达道家至高境界。便可“超脱于形骸的束缚,寻得心灵与精神的逍遥之境”。道的无形不可触及,才是道的本来面目。
读至“法家”,认为法律才是治国的根本。法家反对儒家的“礼制”,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家的律法,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勇立战功,既而使那些不法之徒心生畏惧,而兴功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战争的胜利。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代表人物韩非则是集法家之大成,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此处有讽刺儒家“守株待兔”守旧思想。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兵家集大成者当属“孙武”的《孙子兵法》。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著名的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滔、三略》与《尉缭子》《孙膑兵法》等。兵家讲求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而战争又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奴役的大事。兵法既是统兵的策略,也可以是治国的战略。而兵家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当属孙武了。
再有纵横家,名家,阴阳家,杂家,医家,农家……等。
诸子百家,中华流传了五千年的文明智慧,有时还当真是无法“消化”,其中学术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也是各说各得理,让我辈读来,只能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分析古人的思想哲学”,不能否认,文化的精华就是精华,所不同的就是,每个人的理解层次与能力问题存在差异罢了。
但读了这么多,当身为“当事人”时,却发现,原来所有的“书中真理”都没办法“安慰那心中的伤痕累累”!
儒家的仁在此时,约束不了“手足相残”,墨家的“兼爱非攻”此刻根本无用武之地,道家的无为在这个时候根本就是费话一句。唯有“兵家”的“沙场决雌雄”发挥的倒也算是“淋漓尽致”了。
所谓“善不理财,慈不掌兵”,终于明白了。
五千年的智慧,诸子百家的精髓。早已说明白的道理,却陷入了情的“一念痴迷”。孰对孰错?孰是孰非?
读过“诸子百家”又怎样?不是一样难逃这“一念痴迷”吗?
——或者!我根本还没读懂书中“真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