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听「第一性原理」。第一遍听的时候,里面的一些概念觉得烧脑,有点跟不上思路,但是反复听,就慢慢参透其中的意思,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今天的成长笔记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舒适区」。这个概念不是第一次听,但是这一次却豁然开朗。我做了13年教师,13年来讲授的是同一门课程,13年了,为什么我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再也没有提升过?
现在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因为我在舒适区停留了太久。具体来说是这样的:当我对我所讲授的这门课程重要知识点了然于心后,我就开始每个学期,每个班级,按部就班,程序化地讲完整本教材,所有的知识点在年复一年的教学中已经熟练到不再需要我大脑的思考,整个课堂的讲授真的就像说的“自动化”、“模式化”,同时,讲课使用的课件也只是每学期上课前做一个微调而已。
现在回头看,我不就是那个“chicken head”吗,没有大脑,只知道啧、啧、啧、啧地点头。所以,照这样下去,再讲授20年,也不会有任何进步。可怕的是,这样的老师又何止我一个呢,有多少老师在熟练了教材后就不再备课,有多少老师常年使用一套PPT,多少年了,甚至连上面的错别字都不曾修改过。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下面的事实:
二十年驾龄的老司机很可能没有5年驾龄的新司机水平高;
工作20年的老医生可能没有工作5年的新医生水平高。
一旦你的工作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使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任何职业都是如此,如果我们在重复的工作经验中试图增加自己的知识,绝-无-可-能!现在的我就是一只在舒适区里炫技的小猴子,如果不走出去,那我的水平就永远停在今天,甚至还会倒退。
所以,劝诫我们,一旦进入舒适区,一旦你的工作变成自动化,那就赶紧走出去,往前走,往前走,不断地往前走……
我想,我是真的懂了。
这一周,我有意识地尝试进行了一些改变,不再去进行多年如一日的自动化地授课:
我重新组织和设计了每一节课所讲的知识点,按照黄亚玲教授的建议,大胆进行了知识点的删减,认真思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我克服掉“怕麻烦”的心理,完全丢掉之前用了多年的课件,按照现在的思路制作了全新的,和我现在授课思路一致的PPT;
我尽量摈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设计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就像伟大的教师熊彼特所说“一个好老师的作用是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我关注的不再只是我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更多的是我的课堂有没有让他们进行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思考;
我尝试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并在课堂上作为花边资料进行讲述,例如:与本节课相关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的小故事以及学科背景知识;
我终于行动起来,开始摸索两年前就打算学习的技能—思维导图……
总之,我在不断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避免进行自动化授课,这样着实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我知道,只有这样做,才能成长。
你的工作是否也已经熟练到进入了自动化的程度,如果有,那就走出舒适区,尝试进行改变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