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为止,我都不懂什么是好文笔,或者说我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看文章还要看它的文笔。
这本书给了我这方面的启发,我心里想:哦~原来是这样理解的。
1
从小,觉得鲁迅的作品是枯燥、无聊、难读的。
长大了才发现,不是鲁迅文字的问题,是我的问题,那时我读不懂他的文字。
某天,当我看到下面这样的文字时,我意识到什么是好文笔了。
鲁迅在《最先与最后》这篇文章里,写到: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今天要讲的这本书是《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作者:舒明月,豆瓣评分7.4分。还是有些值得拿出来讲的地方的。
2
本书的核心意思是:作者认为在提升文笔的训练中,读比写重要。只读不写,写作仍可以提升;但只写不读就未必了。……语言文字何其精微复杂,埋头硬写绝对难以搞定。必须阅读经典作品,取法乎上,写作才有可能获得实质提升。
文章里多次提到鲁迅,有一个例子我早就听说过,但一直没有真正读懂过。
鲁迅《秋夜》的著名起段: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我的理解是:只有大师才能这么写,别人这么写就是废话。
当然不是这样。
作者引用了台湾作家张大春的解释,任何读者,只要用心随鲁迅的文字,他的大脑里呈现出的情景——镜头的转移以及画面的切换。
3
好文笔当然不是“跟着感觉走,抓着梦的手”。
作者的解释是:精准,富于新鲜感、画面感和音乐感。
民国刘文典对于写文章有自己的见解,他吐出五个字:“观世音菩萨”——观是观察生活,世是明白世故人情,音是讲究音韵,菩萨是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
作者还总结出了“四有文章”的说法。按照理解难易程度由易到难的排列分别是:有趣、有用、有料、有力。
先说有趣。
有趣最好理解了,所有人都爱看幽默诙谐、逗贫损的文字,有些人存在将严肃与有趣对立的倾向,这完全错了。
“有趣”是一种硬通货。
关于“有趣”的误区,除了将有趣与严肃对立之外,有许多人虽然认同有趣的价值,却又笃定自己“有趣不起来”。有趣并不是什么稀缺的素质,大多数人都能做到有趣。
假如你观察过小情侣记录的恋爱琐事,会发现人在亲密关系中几乎都是鬼马精灵的。充足的熟悉度和好感值是有趣的土壤。
只有将读者视为亲近的人,才有趣得起来。首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以获得回应,然后在互动中不断地增进了解和喜欢,彼此摸清点和节奏。也就如鱼得水两相欢喜了。
写文章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必定是最喜欢与人工共情、和他人连接的。
接着说“有用”。
有用也不难理解。在大众写作的自媒体时代,一个必然的趋势就是实用型、技能传授类的文章异军突起。凡是有助于人成为更合格组件,活有助于吃穿住行和生孩子的文章,都是好文章,也就是所谓的“干货”文章。
“有料”
有料,就是有真实的见闻经历,有独属于你的新鲜的细节。
人们评判作家时会说一句话:这个作家“有生活”或者“没有生活”。有生活指的就是有料、有细节。
哪怕想象力与写作能力十分高超的人,只要没在你的处境当中就很难编造出来的那些细节,才是合格的“料”。
“有力”
有力分两方面:一是审美的力度,二是情感的力度。
审美的力度是“四有”里最技术派的一部分,或者说最体现手艺的一部分。
美感的笼统提升依靠广泛阅读经典作品。中国人对文字美感的痴迷在后来遭到摧毁,主流作家的写作跟美感几乎绝缘。所以,要提升文字美感,阅读方面,主要应读古代作品、、现代作品以及台湾一系的经典作家,大陆当代的也就汪曾祺、阿城等屈指可数的几位。
情感的力度。
请记住,人们总喜欢看情感充沛、酣畅淋漓的文章,平淡的东西不招人待见。
这跟大家要看竞技体育是一个道理。人类和其他物种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始终在追求极致,追求超越。
相较于被逻辑说服,人其实更容易被情感感染。
如果你对什么东西有强烈的爱憎,或者对某一方面非常敏感,或者狂喜过,崩溃过,心如死灰过,死灰复燃过,这些都是你写作的资源库啊,绝不是丢人的需要掩盖的事。请你一定要在文章中把它展露出来。这是你身为写作者的一种义务。
老话说,人情练达即文章,也许写文章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多读书,多读好书就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