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办公室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偶遇不知哪位高人遗落或是深藏的一本好书,贺卫方教授的《逍遥法外》。顿时觉得提起了精神,能在整日琐事缠身的间隙,读到一些思辨理性的文字,想起来是极好的。
大概是我读书向来是浅尝辄止的缘故,往往读起来比较快,一个半天的时间,已过2/3的进度。其中一章《知识人扎堆儿说想象》让我驻足停留了很久。文章讲的其实是自2010年始,2011年举办到第二期便不知何故无疾而终的“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这个文化沙龙我是略有耳闻的,大概是常年关注因为“道长”(梁文道)等一干人等缘故,我开始有意识的在网络上寻找相关的视频和实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个倡导“时代的思想”的年代,还能寻觅到那个“群星闪耀时”并不遥远的“思想的时代”,还能找到当时那些理性的声音,雄辩的话语,幸甚。
许知远、贺卫方、熊培云、杨奎松、白岩松、资中筠、秦晖、吴思、贾樟柯、易中天、郭于华、梁晓燕、张鸣、朱永新等一个个近年来我比较关注的学者坐而论道,展望下一个十年,打开open--保持个体心灵与民族心态的敞亮,开启我们对于现实的洞察和对未来的想象。
他们有些是对于时局的预判,有些是对未来的畅想,有些是匹夫有责的隐忧,有些是破立之间的挣扎。由于年代并不久远,即使是身处“走进新时代”的年代,我依然感受到这些“公知”思想的力量。秦晖说“时代的火种是不会灭的”,即使是“万马齐喑”的时代,因为人的记忆是不会灭的。
最近爱上隔空对比,因为越来越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有时候需要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纠结与挣扎。就像前几天上课,推荐给学生看柴静的《穹顶之下》,让孩子们真切的理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不易。政治教师讲究客观,讲究实事求是,所以我乐于让孩子们去深度思考书本上某句话的现实意义。我觉得,这样才能真正启发学生真正的思考,尽量避免惰于思考而流俗于“娱乐至死”的悲哀。
看完这本书,搜刮了两届思想国的实录文字,细细品读,不由为一些远见卓识钦佩。这个时代,是需要思想的时代。我们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时代的思想”,统一的意志,通过国家主义的名义强加于个体,也许有其模糊的正当性;但是失去的个体的思辨与追问,又怎会孕育出真正符合时代思想的普世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我们做学问,期望从历史深处吸取教训,从现实表象追求真相。然而现实往往会一句“你说的都对”,“但是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与其谈天说地谈空气,不如仔细想想如何解决眼前题。好吧,我承认,不读书,可以用很多方法,智慧,技巧解决问题。但是现实就像一度四面透风的墙,你堵得了一时,堵不了一世;你解决了今天的眼前题,却造成明天更大的困境。这样不够慎思、深思的例子,我不想再举。李宜江教授提醒我们要往后看三十年,我深以为然。我们如果总是拆东墙补西墙,缝缝补补三年又三年,恐怕最终是竭泽而渔。所以眼前的事功与遥望的星空,谁更值得追求?谁更愿意花漫长的岁月去等待?也许这就决定了最后的格局和出路。
有人说,年轻人,你的思想很危险。但是我觉得,不去思考,似乎更危险。 由于篇幅所限不便多言,只能言尽于此。也只是一些杂思,不成体系。重新振作,以咨纪念。
2018年11月1日晚8时58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