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色香三有斋国学与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中的特色“番”物故事

闽南文化中的特色“番”物故事

作者: 观照觉知 | 来源:发表于2018-12-20 21:27 被阅读0次

何为“番”?

九州之外是为“番国”、“番邦”。

福建、潮汕一带把出国谋生叫做“过番”,把漂洋过海、外国谋生的人称为“番客”,因而把那些从外国传来舶进的物品称为“番××”(闽南文化地带)。

而其他地方则一般习惯称为“洋××”,如洋伞、洋楼。

番薯

也称地瓜、红薯、甘薯等。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主要便是从云南、广东、福建三地进入。

明时,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陈氏引进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番薯因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很快向内地传播。

番茄

即西红柿。起源中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地,至今仍有大面积野生种的分布。

现在栽培番茄的祖先是樱桃番茄。墨西哥较早驯化栽培,1523年,由墨西哥传到西班牙、葡萄牙,而后传至意、英和中欧各国,当时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始作食用栽培。17世纪传入菲律宾,后传到其他亚洲国家。中国栽培的番茄从欧洲或东南亚传入。清代汪灏在《广群芳谱》的果谱附录中有“番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由于番茄果实有特殊味道,当时仅作观赏栽培。到20世纪初,城市郊区始有栽培食用。中国栽培番茄是从50年代初迅速发展,成为主要果菜之一。

番豆

有的指称豌豆,有的指称花生。

豌豆,原产地中海和中亚细亚地区,是世界第四大豆类作物。

豌豆由原产地向东首先传入印度北部,西汉时丝绸之路开通,经中亚细亚到中国,16世纪传入日本,新大陆发现后引入美国。

《本草纲目》中记载:“种出西胡。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豌名。”在中国还有豍豆、回纥豆、胡豆、戎菽等称呼。豌豆的拉丁文名Pisum,英文名为pea,两者发音相近,传到中国就音译成了豍豆、毕豆。回纥可汗是匈奴的首领,后改名回鹘,这种豆是匈奴人(中国古代称之为胡人)传入中原的,因而又叫回纥豆、回鹘豆、胡豆。最有古典意义的应该是戎菽了。中国古人称豆子为菽;方位上有东夷、南蠻、西戎、北翟之说,从西方传入的豆子,因而就有了“戎菽”之名。

豌豆是一个比较大的种类。我们平时说的豌豆是其中的一种,叫甜豌豆,以吃豆粒为主。食用豆荚的,是其中一种扁豆荚品种,豆粒较小,不够饱满。我们常吃的荷兰豆便是这种扁豆荚品种,是后面新引进的。还有使用幼苗的。

花生,即落花生,又称长生果,闽南语中也称“土豆”。也属豆科。

和马铃薯比起来,花生才是真正的“土豆”。

起源于南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约于十六世纪传入中国。

又,自20世界50年代以来,中国两次出土了炭化花生种子,提供了远在新石器时代已存在花生的实物资料。

客家话称之为番豆;在粤西地区,亦叫番豆。

番麦

即玉米。原产于中南美洲。

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记入他的日记中,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

中国的玉米一种认为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传入的,另一种则认为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就传入了。

中国明代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滇南本草》中,就有关于玉米的记载:“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通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或小儿吹着,或睡卧压着,乳汁不通。”该书的作者,为明代云南阳沐(今嵩明附近)人,生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

玉米在传入之初,尚未列入谷物而被人们视为珍稀之物。明代嘉万时期(1522~1620)的田艺衡在其《留青日札》中说:“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直至乾隆时期,还曾是皇家御用之物。其时的《盛京通志》记载:玉米是“内务府沤粉充贡”。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巩县志》,称其为“玉麦”。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称作“番麦”和“西天麦”。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

到了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玉米在中国大规模推广。

番黍

即高粱。别称蜀黍、桃黍、木稷等。全球产量排第五的谷物(前四:玉米、水稻、小麦、大麦)。

有关出土文物及农书史藉证明高粱种植最少也有5000年的历史,其起源和进化问题多年来一直有两种说法,一说由非洲或印度传入,二说中国原产。但是许多研究者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以后传入印度,再到远东。世界上高粱分布广,形态变异多,非洲是高粱变种最多的地区。斯诺顿收集到17种野生种高粱,其中有16种来自非洲,所确定的31个栽培种里非洲占28种,158个变种里只有4个种在非洲以外的地方。

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类。

在江南地区,茎秆含糖较高的甜高粱是乡间常见的作物,人们管它叫“甜芦粟”,曾经是上海人最爱吃的零食之一。高粱有个别名叫“蜀黍”,如今还是山东、河南、山西等省部分地区对高粱的称呼,这个名称似乎暗示它是从南方的蜀地(四川)传来的。

黍,今北方称为黄米。《说文》:“黍,禾属而黏者也。”亦称“稷”、“糜子”。是中国最早用于耕作的植物之一。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高粱与之颇相似,所以才被称为“番黍”吧。不过闽南一带常见的是帚用高粱。

番仔火

即火柴,早年其他地方亦称“洋火”、“自来火”,而闽南语则称为“番仔火”(番火)。

有考证说,在中国,火柴最早发明于南北朝时;在欧洲,火柴出现于古罗马时期。也有认为,马可波罗时期,中国早期的火柴技术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改进。

1855年,在瑞典的火柴厂研制成功安全火柴,将氯酸钾和硫磺等混合物粘在火柴梗上,而将赤磷药料涂在火柴盒侧面。1898年,法国政府火柴专卖公司提出了三硫化二磷用于火柴制作的专利。是为现代火柴,演变为我们现在使用的火柴。

二十世纪初,现代火柴传入中国,被称为洋火、番火等。

英帝国主义为了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在广州设立了怡和洋行,在大量向我国倾销鸦片的同时,火柴及其他商品也就成为经济掠夺的另一种手段。晚清文人著作中,亦曾有约略记载过火柴输入等情况,如松江孙玉璋所撰写《异闻琐录》(同治九年四月刻本),有这样一段文字: “道光间,英夷所贡杂物,多谣巧好玩。中有自来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以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厅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

外国火柴输入我国的最早官方记录,见于1865年的天津海关报告。

1886年(光绪十二年),李鸿章偶然见到英国驻镇江领事的商务报告,报告说,每一小盒火柴,值七十文制钱,也就是说,花一两白银,只能买小盒火柴十余盒。并说在各大港口,利润很高的火柴市场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仅过一年,即1887年,受李鸿章委托的财主吴懋鼎建立了"天津自来火局",与之同期的1877年的上海自来火、1879年的广东佛山七巧明火柴厂及1889年四川重庆的森昌火柴厂等少数中国民族火柴工业与外国洋火相抗衡。1880年,英商美查兄弟在上海设立了燧昌自来火局,成为外国火柴商在华最早开办的火柴厂。后又有英商、日商、瑞商纷纷在中国沿海城市设厂生产推销火柴。著名的有怡和、燧生、中华磷寸、瑞中、民光、美光等厂、公司。其中,日商办厂数量最多,其始于清末、盛于民初,计有上海1家、济南1家、济南1家、青岛5家、天津2家、东北三省包括分厂在内近10家。为达到在华倾火柴的目的,外国火柴商在都采用商标,有的还加注"在华制造"、"中国制造"或"上海制造"等字样。

番蜡

即肥皂。也称洋碱。

广义上,油脂、蜡、松香或脂肪酸等和碱类起皂化或中和反应所得的脂肪酸盐,皆可称为肥皂。

18世纪末以前,肥皂都用动物脂肪和木灰制造。1791年法国化学家卢布兰用电解食盐方法廉价制取火碱成功,从此结束了从草木灰中制取碱的古老方法。1823年,德国化学家契弗尔发现脂肪酸的结构和特性,肥皂即是脂肪酸的一种。19世纪末,制皂工业由手工作坊最终转化为工业化生产,这也就是闻名四海的马赛肥皂。而肥皂进入中国是在1842年由英国殖民者带到广州的,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肥皂。

颇似蜡,又是从西番引入,故称“番蜡”(番仔蜡)或“蜡”。有用之洗身、洗衣。一般洗身的有加入香料称“香蜡”。后来,洗衣粉也被称为“番仔粉”

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有的地方也叫“食用碱”。以前人们便经常用它来清洁洗涤。肥皂传入中国,因此也被称为“洋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闽南文化中的特色“番”物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gu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