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的门票只需要十五元,如此便宜到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汽车可以直接开入景区,停车费用也只有区区4元。
进入景区的山路约有5公里,我是第一次开车上山路,所以心里有些没底儿,不过乘客们并不知情,所以他们一如既往地谈笑风生,慨叹景区一路寻找入口的艰辛,莫不准备趁着山上时机好好欣赏一般沿途景色,因此我把车速控制得比较低,约20码光景。不料一个之字行急转弯陡然出现,饶是我将油门踩到最底,汽车依然不见加速迹象,甚或渐渐减速了,见势不妙,我立刻刹车,来了一个陡坡启动,顺利爬升上去,自此再不敢过低速度行驶了。途中遇见一平坦地带,两侧停着两三辆车,几个游客三三两两地下车张望着,我们稍作犹豫依旧向前行驶,确发现山路开始下坡了,于是我赶紧掉头返回平坦地带。我想应该就是这里了,这时路边一栋建筑内依稀传出人的谈话声来,我一如既往地前去打听,原来这里根本不是什么景点,我们需要继续向前。
走过一段下坡路在驶过一段上坡路,拐过一个大大的弯道后,前面一条直道,两旁停满了汽车,前方路中央一个戴着袖章的人正挥舞一面小旗指挥停车。
“终于到了”
停好车,我们背上行李随着人流向里行进。
由于已经是中午十二点了,所以我们寻了一块开阔的绿地首先进行了野餐。
餐后我们一扫探路之疲惫,抖擞起精神,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名正言顺地旅游。
首先映入眼帘地是一片庙宇建筑,一个并不起眼的厢房式建筑“报国院”三个字非常显眼,让我莫名地想起呼家将的故事来。紧挨着的大型建筑就是旅游图上标示的“藏海寺”了,可惜对应它我一无所知,所以也没有提起兴致。只是每每看到寺庙的黄色围墙,听到墙内传出的时高时低若有若无的佛号声,心间总会浮起一丝摆脱尘世遁入空门从此晨钟暮鼓青灯相伴的念头,直不知凡世情缘意欲之扰何日能休?
依据导游图指点,我们向剑阁进发。剑阁并不高大,只有两层,寺庙楼阁一般都建造成单层,比如3,、5、7、9等,取奇数即阳数,剑阁的层数令我有些不解了。而且遗憾的是进入里面之后发现也不允许向上攀登。退出来到前面一片石头的空地上,这是一处绝壁,边沿并没有常见的铁栅栏,只在地上涂画了红白相间的粗线条以示警告。某些区域由于日久之故,已略略褪色,我想,纵不褪色也还是有些令人心惊胆颤,倘使到了傍晚,不知道这些线会不会发出荧光,不然…我停止思考,来到边缘。山脚下的尚湖一下子跃入眼帘,炫目的阳光里,尚湖彷佛罩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更添几份神秘色彩。尚湖我已经来过一次,但从高处俯瞰这是第一次。一侧稍微低一些的平坦处,树荫间一溜遮阳伞下摆放了很多桌椅,游客人三五成群围坐,或闲嗑瓜子或品饮茗茶,或闭目静坐或相互海聊。
转身向山下折行,很快就来到“去思石”前,一些游客在摄影留念。刻字石明朝万历年间的,伫立于前,我思考着它的深意,脑海中浮现出同里的退思园,或许他们所要表达的都是一种希望脱离现实纷繁杂物,寻觅一个反思自己的净土吧。继续向前,忽然间发现路边山壁间有一貌似天然的小洞,都分别被冠以八仙的名字了,有的里面还有香火的痕迹,想必常有信徒前来参拜,只是有的洞黑呼呼的,给人以污秽之感,我不能想象何仙姑这样的神仙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参悟出那么高深的神仙道义。
不一会儿,我们看到了一线天。全国的一线天景点数不胜数,我也有幸到过几处不很有名的地方,据说很窄的一线天胖子是过不去的,如此看来我到是有了天生优势了。不管怎么说,既然来了,我决定一试身手,费力地爬了上去,果然有些陡峭,局部地区手脚并用完成了任务,然而我却再没勇气沿原途下去,有些小小的惭愧。
清代石刻群就在一线天的下方不远处,很多字是隶书,也有我叫不出字体的,颜色多是绿色或蓝色,不似很多题字都是红色的。刻写的内容我基本没看,看了估计也不明白,实在愧对苦心孤诣题字的前辈先贤了。
继续向前山路越来越低,我们于是原路返回到藏海寺前香花桥旁,向西前进,寻找迎客松、避雨石、小剑门等景点。沿着一条蜿蜒曲折山路,来到一块巨石面前,巨石下面就是悬崖,巨石旁边一棵并不很大的松树的树枝向巨石一侧伸过来。这时的天空已经比刚才晴朗,站在巨石向东回望,蓝天白云下剑阁雄踞山脊,分外夺目。
顺着山路,越过一片低矮树丛,来到了松风亭,然而当我们穿过松风亭之后却发现回到了最初进入景区的主干道。又一次折返到巨石处,从旁边一条小道向下进发,可是随着海拔的进一步下降,却丝毫不见有迎客松和避雨石等景点的任何迹象。大凡迎客松一般都在山尖突兀处,所以我依然提议再次向山上返回。第三次回到巨石处,一些游客正在拍照留念,我上前咨询。“迎客松?这不就是吗?”对方感到非常吃惊,指着眼前的那颗并不很大的松树说道。原来我们已经和它失之交臂两次了,当我们调动有关神经用景仰的眼光再次审视这颗松树时,却发现自己实在缺少浪漫的细胞,不能感受到它和一般松树的区别,更不能把它和黄山的迎客松等同并论,当然,同为松树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共同点。
那么,避雨石呢?我们继续询问道。遗憾的是,对方也并不知道。“会不会就是这块巨石呢”受到迎客松的启发,我突然醒悟过来。恰在此时,峭壁下的小路上走过一堆小情侣,我连忙请求支援:“对不起,你们从下面可以看到这石头上刻有什么字吗?”“没有”女孩子抬臂举首一望回答道。
已经是下午两点半,因为还需要游玩尚湖景区,所以我们只能决定返回。
我心中浮起一丝失望。不知道是因为迎客松的年轻,还是因为避石的神秘。游玩的时候,很多的所谓景点,其实本无所谓的境点,多是由于过去某某人(譬如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在这里战斗过或行走过或题词过,从而蜚声天下,成为而来景点。当年冯玉祥将军最钟爱泰山,常去游玩。后来他去世后骨灰被人们埋葬在泰山,不想从此却另泰山多了一个景点:冯玉祥将军安葬处。因此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在心底里期盼某个景点一定要有个历史渊源,题字刻字只是其表层,更深层次的是我们在游览这一类景点的同时,多希望从景点知识介绍(比如刻字)中得到进一步充实,同时也期盼通过旅游,通过寄情山水或怀古思今,使得自己的心灵得到彻底的洗涤。
因此,一直到回到家中,我兀自在想:
避雨石究竟在哪里呢?
2010-10-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