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

作者: 吖鬼 | 来源:发表于2016-05-08 18:22 被阅读122次

       在之前的一个星期里,看了《无声告白》这本书,终究是我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让人省醒,振聋发聩不是盖的,依然是有一定的道理和内涵的。

    《无声告白》读后感

        书的内容讲述了詹姆斯·李和玛里琳的二女儿莉迪亚在哥哥上大学前自杀身亡,她是家里的掌上明珠,遗传着父母的外貌,他们对莉迪亚期待能够实现他们无法完成的梦想,但是这些期待却变得承重并厌恶,只能逼得她不得不面对死亡,但是她的死却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好的变化。虽然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让我压抑的一本书,作者的文笔细腻,但是里面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孩子对父母的期待的压力,对不同人种的压力,以及对自己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却久久的不能转化成动力,让人始终透不过气来。

           书的开头就莉迪亚的死来叙述,让人有种推理的想象,然后再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莉迪亚在家庭里的生活和周围大环境下的生活。看到中间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会意识到莉迪亚的死是自杀的,但是他的母亲玛里琳依旧是不承认,依旧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真相,而她的哥哥却认为隔壁的杰克有重大嫌疑,而父亲却闭口不谈此事,不断逃离这个事实。而莉迪亚的死让人惋惜,也让人看到新的希望。她是家里的明珠,父母的各种期待都在她的身上,她想让整个家更好,她的敏感,她的脆弱,都在不断的隐藏,像母亲为了自己的学医梦想离开家庭去到学校进修,而莉迪亚却不断的期盼妈妈的回来,不断的自责并反省以后妈妈回来的日子要做得更好,这就是莉迪亚的悲剧开端,也可能是孩子的心灵创伤吧,但是更重要的是莉迪亚已经有意识的开始改变自己。像之后的一系列母亲对她的期望压制着她的时候,她都是“是的是的”答应着妈妈,她不想她伤心难过,而母亲对莉迪亚的期待视为理所当然,不断的逼着她学习,在她生日的时候买各种生涩难懂的书籍送给她,她依旧接受了。而对于女儿的交友方面,父亲更加的关心,而这种关心来至于父亲的人种问题,父亲是中国人,在美国长大,家庭并不富裕,常常遭到周围伙伴的歧视和嘲笑,所以对于他的孩子,他更加关心他们的交友问题,而偏偏莉迪亚不善于和人交往,她依旧知道她与其他人的不同,但是她依旧不想让父亲失望,晚上依旧会打空电话,这只是为了表演给自己的父亲看,她的父亲在一次看到她在与同学聊天的时候表现出欣喜的样子,让莉迪亚发现她的简单举动竟然能给自己的父母带来心里的愉悦,开始了表演出不属于自己的自己。很多人会说这不是在讨好自己的父母吗?但是莉迪亚不是,她慢慢的发现她想逃离这样的生活,父母并不需要总是关注着她,她有哥哥妹妹,但是她的父母依旧是对她的期望越来越高。她想让哥哥帮忙,而他的哥哥却为上哈佛,离开这个家倍感欣喜。而自己的妹妹,却一直被父母无视着。所以这是一份承重的爱,爱得让人无法呼吸,以至于莉迪亚最后选择死亡面对自己。

         这本书一直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出父母对莉迪亚的爱,看得我一直很压抑,它从内心深处表达了人的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实的自己。这和很多自己的父母相似,很多自己的父母以关爱的名义,对自己的孩子给予高要求的期待,而这种期待是自己无法完成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续完成,而这种要求是无理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这简直就是束缚而不是关爱。如果不是亲情的联系,我们谁都不会把自己的理想愿望委托给别人去实现,我们更想自己去实现,而有了这一层亲情关系后,我们却把它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让人觉得不可理喻,孩子也是一个个体,他们也有他们的自由,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我觉得是一种精神上的绑架,虽说我们是为孩子好,但是他有他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天地,我们无权干涉。虽说有些孩子能够接受这种期待,并视为自己的理想和兴趣,有所作为,但是这毕竟是少数。对于孩子的方面体现为更加突出,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亲人也是如此,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爱人充满期待,把这种期待强加于他的身上,就像现实社会,希望他有钱,希望她能做个好媳妇,希望他有车有房,希望她做个贤妻良母,你可以期待,但是这种期待不希望变成一种束缚。

        书的结尾以父亲回到家,走回了现实,母亲也慢慢摆脱了悲伤结束了,家里回归了,父母也反思了自己,我想他们应该知道了自己错误和束缚。但是在现实社会我们没法想莉迪亚那样去面对死亡,我们唯有自己解脱,并努力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声告白》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is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