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世界

作者: 元人 | 来源:发表于2014-08-31 01:12 被阅读154次

刚顺着一个友人的脚步去读了一篇有关书的出版过程,作者详细介绍了跟一本书诞生有关的那些人。非常详细,我也在这个文章中科普了不少东西,在此先诚挚谢过作者。

我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反驳作者的观点,我明白作者的观点并不能说错,至少从现状来看,从一个通用的出版过程来看,作者一点错都没有。所以以下内容都不是针对原作,而是针对于现状。

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谈跟一本书有关的那些人。

常规的情况下,如果我们问跟一本书有关的人都有哪些,我相信我们自然而言就会想到有作者,有编辑,有排版员,有印刷工……不一而足。但是如果我们不用那种常规的机械论的过程观,而用海德格尔的“世界”这一观点来看这一个过程,或许就有不一样的认知。“世界”的阐述本文从略,这跟格式塔心理主义,索绪尔结构主义等等等等等都多少有关系,更别说现象学了,但我不是说是有了这些学说才有了“世界”这个观点,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继承关系。对此有大致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海德格尔关于书桌世界的那次讲座,非常生动。如果更有兴趣者,可以去了解世界和大地这些观点。略,略,略。

如果我们把有关书的一切看做是“书”的世界,我们会发现读者被漏掉了,或则说读者被从有关书的那些人里排除掉了。

读者出现在书这个世界之外,如果我们说书的世界在此岸,那么就可以说读者孤零零地出现在彼岸。书的世界打包了很多人,有作者、有编辑等等,这些人被打包的目的为了完成一本书,而读者似乎只能在彼岸遥望着书的世界。

读者的存在是来读那些书世界里诞生的书,这是现在常有的观点,并且很少有人会质疑这个观点。

但,缺少读者的书世界真的是一个完整的书世界吗?

我恰恰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读者才是书世界里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寻找到理解和喜欢它的读者是一本书最终的宿命。唯有补全读者这个环节,“书”的世界才算完整。我替书的世界如此呐喊。

估计这也跟我们现在出版业的现状相吻合,我相信我们并不缺少作者,也不缺少编辑印刷,机器什么的就更不缺了,缺少的是真正有鉴赏力的读者,或则说,大多数人并没有进入到“书”这个世界里。这其实跟我们无意中把读者排除在书的世界之外是有潜在关系的。我们把读者和书世界分割开,就像一个A和一个B,书的世界把读者当做一个孤立对象,而读者又把书的世界当做孤立对象。他们之间因此没能形成一个有关书的有机整体,在此断裂情况下,读者和书世界的交往不是有机的,只能是靠对象化的单向沟通。这样的沟通,着实令“书”苦恼不已,又令读者心无所属。

既然他们都不快乐,那为何不让读者重回书的世界,让他成为书的世界里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为何不可以,让他们在一起?

相关文章

  • 书的世界

    读书,大概是我们实现“穿越”最快捷有效的办法了。不管是回到历史,还是越过未来,不管是去到别人的心里,还是到宇宙的任...

  • 书的世界。

    大家好,今天我来竞选班级阅读之星。 在我小时候,妈妈对我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你还太小,行不了万里路,那就读万卷...

  • 书的世界

    在学校过的都是读书的日子,单调乏味没有一点热情了,只是知识的海洋还是如此奥妙,让人忍不住对它充满幻想。对于女孩子来...

  • 书的世界

    跟书有关的世界,就如眼前的景色,静谧,简单,雅致。

  • 书的世界

    小黑 淅淅沥沥的小雨总在不断的下着,总是让很多人...

  • 书的世界

    今天,我们的下午第三节课上语文。 徐老师提了一个关于书的事。我感觉书是我的帮手,因为我每一...

  • 书的世界

    刚顺着一个友人的脚步去读了一篇有关书的出版过程,作者详细介绍了跟一本书诞生有关的那些人。非常详细,我也在这个文章中...

  • 书的世界

    这期活动是围绕“书”开始的,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世界上不可缺少的一样东西, ...

  • 书的世界

    对于每一个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说,难免会感觉到一些的迷惘。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已经被实现了,所...

  • 书的世界

    今天我表现很好,妈妈让我看书了。 我来到我的房间,从书橱里拿出三本书,妈妈说我最多只能看一本,我说我能看完,因为有...

网友评论

  • 元人:@之子君 值得期待。 :v:
  • 之子君:@元人 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平台”,内心小小的憧憬。这两天有点喧嚣,但真正决定了一件事。以后会有更多时间读书,思考。期待!
  • LostAbaddon:@元人 或许是我的误解,但你的“缺少的是真正有鉴赏力的读者,或则说,大多数人并没有进入到“书”这个世界里”在我看来就是要求读者必须要迎合作者,走入作者的世界,而无关读者本身是否认为这么做值得。
  • 元人:@LostAbaddon 真错了。谁说鉴赏力一定是要迎合作者的,如果这样,那些刻薄刁钻的文艺评论家不就一文不值了吗。
  • LostAbaddon:@元人 可你让读者的鉴赏能力提高,不就是让读者来迎合作者么?
  • 元人:@LostAbaddon 你还是从一种单向的角度来理解的。在我看来最应该打击的就是迎合。有机体不代表一种迎合。而是一种对抗中的合作,这绝不可以从A和B两分来看。不多打字了。沉吧。
  • 元人:@雲隱 另外,本应该在那篇12个作品里跟很多人交流,但那边突然变得喧闹起来。我想我必须有些真心话倾吐一下,当然也向那些愿意沉下来的人倾吐一下。

    我并不以赞多为动力,这是真心话。但我也想得到赞,但那种赞不是碎片,而是有一种回旋,回旋是与作者的回旋。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机制,一个人得到的赞一定是获得那个人同意的赞,这话怎么讲,我认为赞是需要给出理由的,获得作者的同意后才能给出。目前的现状下,赞实际上就是对这个作者的赞,虽然形式上是给文章的赞。如果如此,赞如何可以脱了开作者而单独给出。你也知道我一向痛恨那种单向的模式。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赞是对作品的赞,如果是这样,这个赞也不应该累计给作者,或者说至少不应该存在作者的因素而影响到赞的行为。

    手机打的,没有展开聊。

    总之,我喜欢那种金子一样的赞,像你对《一池秋水》的理解而给出的赞。对此,再次感谢你。但对那些普通的赞,我想不要也罢。而我的感叹是在简书上,那种金子一样的赞实在不多。这就是问题所在。我想问那些给赞的人,你们真的沉浸下来,在一种回旋机制下给的赞吗?当然,我不认为这是人的问题,我会认为这是一个平台问题。

    或许有人会说,元人,你真以为你这篇文章应该得到赞?我不会这么说,我只会说我很珍惜那种因为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而形成的赞。这不正是赞的意义所在吗?难道真的会有一个作品像柏拉图的理念那样孤独地活在天国里,不需要任何人的参与,它本身就是一个赞?我所谓的赞不是作品本身绝对好坏所代表的赞,那种赞不存在。而是一种相对的赞,大家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沉浸下去,交换观点后而形成的赞。

    哇哈哈,说了这么多,我在简书上会这样做吗?或者我会希望其他人这样做吗?不会!为什么?因为这是简书,不是我所正在努力的那个平台。

    最后,忽闻一猛汉怒吼:“奶奶的,以为赞可以随便给的?问过我意见了吗?”我听后深然之,就举了我以前给同事说过的例子:“奶奶的,别以为加班就证明自己很辛苦,要加班?你问我的意见了没?”
  • LostAbaddon:但这个说法可以得到完全不同于“缺少的是真正有鉴赏力的读者”这样的结论的结论。

    既然说书的归宿是找到一个理解和喜欢它的读者,那么我们既可以说书最后没有找到归宿的原因是读者没有鉴赏能力,但也可以说这个原因是书本身的质量使得读者压根不会去看它。
    换言之,上述论断的一个隐藏前提是:一本具有“走入归宿”这一属性的书的必须具备这一属性所要求的品质。
    或者,考虑到如论怎么样的奇葩读者都会存在这样的一般现象,我们甚至可以这么书:
    一本书B要在一个目标人群P中找到自己的归宿,那么必须要求两点:1,B的品质符合人群P的预期要求;2,人群P具有发现B中所蕴含本质的能力。
    楼主显然是认为第二点是主要问题,但在我看来,很多书本身恐怕就不满足条件1——当然,质量过低只是一个可能性,另一个可能性是质量过高,完全脱离了读者,这种孤傲的作者只能善意地说生不逢时了。
    为何要让读者来迎合作者,而不是让作者去迎合读者呢?

    当然,在我看来,谁迎合谁都不对。只不过在提出读者迎合作者(所谓的“提高鉴赏能力”)的时候忽略作者迎合读者(每个作者都写一本守灵夜,呵呵呵),这是不应该的。
  • 元人:@雲隱 看我如何把一些看似形而上的,晦涩的,而我真正认为是有意思的概念融入到商业价值里。等着。哇哈哈哈
  • 元人:@雲隱 谢谢安慰。但说实话,离一种有生命力的,真正有深度的,原发的生长平台,简书还有不少距离。虽然简书已经很努力,并且也比其他平台更有趣。

    等我的吧!哇哈哈哈! :v:
  • 元人:哈哈哈,看来跟简书的趣味越来越远了。

本文标题:书的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jy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