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一开始每周去小书店买回来三本可乐杂志起,我走上了一条阅读的道路,发展到现在半天就能读完一小本丰子恺缘缘堂系列散文。有时候忙起来一个星期没精力看书就会感觉少了点什么,非得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痛痛快快的看半天才会重拾幸福的感觉。真所谓是幸福的感觉,久不看书便是迷茫,迷茫我在忙些什么,迷茫我忙的事情有必要吗。这是爱好看书的人的共识,在如今这么一个压力大的社会中,每天还能抽出片段时间用来阅读实属不易,佩服那些每天还看书的同志。
我的阅读轨迹非常明朗,高中学习任务重,没时间看长篇幅的小说,散文集等等,我于是每周看三本当时学校里卖的可乐杂志,可乐杂志陪了我三年,逢年过节去城里亲戚家,第一件事也是把他们家定的所有报纸搬出来,一期一期的看,看完还觉不过瘾,那个时候穷,没钱买好书,都是买些几块钱一本的杂志,蹭别人家的报纸看。现在回想那个时候的自己还觉得佩服,每次去舅舅家能把他们家的报纸都翻乱,能从年底翻到年初,在那样渴望阅读的年纪里没钱不说还要学习,多么不容易的少年。
高考过后,身上有了一百块钱,第二天便坐长途汽车来到市里直奔新华书店而去,去了书店里一看那价钱,顿时感觉囊中羞涩,只能垂头丧气的走出新华书店而是去旧书店淘书。在旧书店我买了五本书,有红楼梦、西游记、巴黎圣母院、道德经、林徽因传。买好书之后我高兴的又坐长途汽车回家了,就这样我闯入了文学的殿堂,如饥似渴的索取着。
大一至大二,我对周国平爱得如痴如醉,博客上关注他,每更新一篇文章便会第一时间阅读,他出的书买了好几本,以至于读到后面一篇文章能看好几次,因为很多书里都有这篇文章,这样的事情以后发生了很多次,毕淑敏、丰子恺、史铁生等等的书上都发生过类似的事情。那个时候二十岁左右,对简单的散文似的哲学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也逼着自己把西方哲学史看完了,虽然看完什么也不知道,只记住了柏拉图式的恋爱形容的是同性之间的爱,任何学科都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数学课、物理学家等等也是哲学家,并且先成为了哲学家而后才成为了其他的各大家。看,有趣吧!周国平的《妞妞》我看完的时候眼睛哭肿了,室友一直认为我是失恋了,那本书给我很大的震撼,每一位父亲或即将成为父亲或打算成为父亲的人都值得看一看,拥有一颗友爱的心,爱自己的子女爱别人的子女爱跟自己共同养育子女的伴侣。这是我大学前两年的阅读经历,有哲学、心理学,要写的实在太多,值得看的书也实在太多!
大三大四的时候,我爱上了外国文学,《红与黑》、《挪威的森林》、《包法利夫人》、《1984》、《漂亮朋友》、《简爱》等等列举不完,每看完一篇就会写下心得,这些小说说不出的美,那个时代那个背景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放了一遍又一遍。我记忆最深的是《母亲》,当时看完《母亲》,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让我在听钢琴曲《初雪》时产生了共鸣。一听到《初雪》就会想到《母亲》,多么奇妙!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位美国得了终身成就奖的生活艺术家塔莎-杜朵,习惯称她为塔莎奶奶,我买了她所有的绘画本,每本都视为珍宝,从不外借。塔莎奶奶给人一种安静平和幸福的感觉,她自给自足,与各种小动物们和谐相处,在塔莎奶奶的花园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污染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急功近利,有的只是幸福的生活,我向往塔莎奶奶的生活,然而我没有勇气放弃目前的生活,我想奋斗想争名夺利,所以我爱看她的书,我希望从里面寻找慰藉,当我肉体在社会上厮杀的时候,我渴望自己的灵魂是有一点纯洁或者是有纯洁的影子呀!
大三大四这个时候我的阅读主要集中在外国文学上面,偶尔会看看外国人写的心里书籍,比如露易丝海的《生命的重建》这是治愈系的书,露易丝通过剖析自己的人生经历来阐述一种重要的观点,即吸引力法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果我们每天暗示自己甚至大声告诉自己我们会幸福会健康,那么我们就会幸福健康,我在自己身上做了这个实验,效果惊人,我身边美好的事情越来越多,我越来越幸福了。露易丝的观点与日本江本胜不谋而合,江本胜的《水知道答案》阐述的也是这个观点。这是我读过的比较实用的书,其他的书籍对我的塑造更多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大四考研到目前研究生阶段,周围都充斥着一种实用主义,考研时间紧,没时间看书,所以那段时间我经常扁桃体发炎,我把这归责于我没有阅读,后面改变备考战略,每周给自己一天时间阅读,尽情的阅读,有趣的是我没有发炎了,我也考上了研究生,看!阅读文学书籍不会影响我们的进步,我们是文艺青年但不是二逼的文艺青年。研究生一年多看了几本散文集,六七本中国近现代小说,这个时间段我爱上了中国文学,渴望了解近现代中国,渴望了解文革时候老百姓的生活。这其中比较钟意的有《白鹿原》、《生死疲劳》、《穆斯林的葬礼》、《兄弟》、《黄金时代》《尘埃落定》等,阅读一个时期的书了解一个时代,有时候小说比历史书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点。
今天上班比较闲,趁此机会梳理了一下这快十年的阅读史,基本都按自己的兴趣来,想看什么书了那就去看,我不看网上的畅销书,也不看电子书,家里我的课外书有好几箱,经常跟瞿打趣说我以后的陪嫁就是这几箱书和几本日记本了,关于书籍方面的话题聊不完,在十年阅读经历中认识了很多人,吸取了很多经验教训,待以后慢慢道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