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梳辫子
昨天给宝宝梳头发,换了往日的风格,想着辫起来看看,第一次就像记忆里那样传统法辫起来,发现辫四下就到头了。
印象中有的妈妈给宝宝从头顶就开始辫,非常漂亮。我也试试看,第二次就开始变化,虽然不好看,但找到了一些感觉,第三次再来辫,就开始有模有样了,果然从头顶就出现了辫子的样子。
对此我的体会是,传统辫法对头发要求比较长,感觉是资源准备好,一次性用完。而这种新型辫法不管多短的头发都可以辫,边走边利用资源的信心,还有在有限的资源里,如何实现最大化效益。一边欣赏着自己的杰作,一边给我的妈妈说:娘,你真棒,生了个女儿这么聪明有悟性。(明显的自爱,自我价值感提高很多,夸了妈妈也夸了自己。)
妈妈笑了,也不知道我又想什么呢,我只说我简书又有材料可写了,这种灵感到来被捕捉住的瞬间很美妙!
场景二
宝宝要包饺子,上次包的饺子给了她特别多的夸赞,她爸爸说她包的饺子特别漂亮,像扁鱼。所以这次她的饺子按照包的顺序下来就是上面的图中的样子。
比上次的不一样是每个饺子都想办法嘬了嘬,每个饺子的程序又都不一样。第二个饺子包的最标准。我以为她学会了,后面的都会包成第二个的样子,结果发现不是,那可能只是碰巧了。
每学一样新东西的进步是螺旋式上升,而非直线上升。允许孩子尝试,就是给她犯错并寻求进步的机会。
第一次一定不能有期待你就会收获惊喜,给她鼓励就是给她下次继续做的动力。课堂里教学生学英语也应该这样,不能说我已经讲过了你就应该都会,应该在学新内容时给孩子各种的峰值体验,对这个内容即便没有学会,也是满了好奇和探索。
在过程中提到这一点是谁谁谁发现的,那一点是谁谁谁创造的,作为老师最大的引领是让孩子们看见自己的优点,更加爱自己。(从晓晴老师那里学来的)
在寒假快要结束的时候,自己的感觉已经进入了上课的“就绪和心流”状态,太好了!
自己能够自爱,自燃,自愈,然后把能量,动力和一键修复系统传递,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母亲,我能开心快乐地在青春期和四岁孩子中间穿梭,去发现并感叹生命的美好,给他们都有珍珠时光的陪伴,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场景三:你发,我无所谓
那天发卷子,一位同学只写了名字,其他一片空白交上来了。想起他之前的听写连着好几次都是只画几个圈交上来,每每批到这里,我就生气,啥都不写你交什么交?情绪积累到这个份上,所以对于卷子我是这么说了:你啥都不写,要不要我拍照发群里让你爸妈看看?
他立马回复:你拍了随便发吧,我无所谓。
我:你咋这个态度呀!
学生:拿起自己的书,摔到地上,我还不给你学了。
我:拿着他的报纸,撕成粉碎,摔地上。
他:……
其他话语时间长了,忘记了。总之,双方都非常愤怒。老师觉得学生欺负她了。回到家看到自己的孩子情绪都缓不过来,于是把宝宝吓哭了,我也忍不住哭了。
反思:事过一个多学期,想起来的时候自己还心里隐隐作痛,回头看,那个扭曲的表情很吓人。
他英语没学好你不用生气,允许这种情况的存在,因为英语学习属于长期性,各种主客观因素,不是你一个人能左右的。
孩子如果听写空白,那么卷子空白就在预料中的事,再加之听写空白是不是给你给信号他需要你关注,而你没有一点儿反应,主要是需要关注的人太多了,我连自己都关注不过来了,自己的能量很低,就容易出现导火索把自己引爆。他生气也一定有他的理由,你不能成为那个导火索,你的话语说拍照发群对他的自尊就是很大的伤害,可是你好像就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解决事情吗?
人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只会用生气来掩盖自己的无能。
假设一下,自己状态好,允许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和结果存在,看这些存在都是正常合理的,想方案解决问题即可,想每一次的困难都是红利,解决了自己就成长了,而不要带有那么多评判。谁对谁错,这世间不是非黑即白,黑白之间是彩虹。
调整如下:
教学目标要首先特别明确,如同要明确咨询中来访者的诉求一样,要特别具体化。
对自己的课要精心准备,有预见的问题,并有预案来解决问题。
为了避免大幅度消耗能量,每天早上要储存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能量,即使有破损,也能很快弥补。通过课堂设计峰值体验给孩子给到能量,我就能回流收到能量。
最后发现,自己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所以提前预备教案是必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