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凤爪姐”又在网上小小地火了一把。这次,她的“作案现场”成了北京的地铁,吃的东西变成了沙琪玛。
经由最近关于“凤爪姐”的新闻,我才后知后觉地得知,就是这个“凤爪姐”,早在2016年,就在上海的地铁上吃凤爪,吐了一地的凤爪骨头,并且和规劝的乘客互怼而闻名。
“凤爪姐”的行为自然在当时引起网络热议,这不奇怪。而令人一时讶异的是,“凤爪姐”在2016年“出名”后,居然由公司请她去公司年会当表演嘉宾,以提升公司的知名度。甚至,还有生产凤爪的公司想请她当品牌代言。
一个网络上的负面人物居然得到了市场一定程度的认可,这乍听起来很奇怪,不是吗?但是细究起来,这又不奇怪,今天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所谓的“眼球经济”啊。
什么是眼球经济?
眼球经济,就是注意力经济的通俗叫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每个消费者在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的商业信息。相比之下,人的注意力非常有限,大量的信息还会导致注意力缺失症。于是,对商家来说,消费者的注意力就成了稀缺资源,谁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谁就大概率能在商业竞争中取胜。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会觉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既然是眼球经济,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商家一定会费尽心机把最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
可“鸡爪姐”的际遇,却狠狠地嘲笑了这种简单的逻辑。事实证明,眼球经济完全可以畸形发展。不管是美的一面,还是丑的一面,对消费者都可能有吸引力,商家都可能拿来使用。
我不知道“鸡爪姐”有没有真的被公司请去当表演嘉宾,并且为公司吸引到了眼球。也不知道某生产凤爪的公司有没有真的请“鸡爪姐”去代言。但是,在互联网历史上,像凤姐、芙蓉姐姐、陈山等网红,都是用丑来吸引眼球,然后获得经济利益,甚至最后被洗白。
和那种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简单逻辑不同,消费者的内心是天使与魔鬼共存的。而且在很多时候,究竟是天使出现,还是魔鬼出现,靠的是外界的引导。在眼球经济中,如果商家足够有影响力,或者足够有技巧,它完全可以围绕一个负面的“网红”打造自己的广告宣传,为自己吸引眼球。
也许有人会说,用丑来吸引眼球,就一定错了吗?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不能用丑来吸引眼球啊。这个世界上又不是人人都美,难道不能给丑人一条活路吗?
我想,社会不仅要给丑人一条活路,而且美丑之间,是没有道德上的区别的。但是,这种所谓的没有道德上的区别,要求吸引眼球的人不能故意扮丑,不能不恰当地运用自己的丑。
比如芙蓉姐姐和“鸡爪姐”,相貌并不丑,却要刻意有一些不适当的举动,这叫故意扮丑。而凤姐和陈山,特别是陈山,在网上故意显露自己的相貌上的缺陷,属于不恰当地运用自己的丑。这两种行为,因为本来可以避免,所以它们的出现就不能为社会所容忍。
愿眼球经济回归正常,少一点“凤爪姐”被企业邀请。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