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书评
今天上班,同事跟我抱怨,说昨晚一回家就跟老婆大吵了一架。问其原因,大概是这样的。
昨天同事下班出去应酬,晚上九点多回的家,恰好下雪,他的妻子担心他就给他打了电话,结果他没有听见。电话没接通,妻子着急了就连续打了好几个。
当同事推开家门的时候,妻子就开始质问他为啥不接电话。刚一进家门,被质问搞得莫名其妙的,也开始没好气的回答,结果两人就吵了起来。
这分明是一个温暖的关心,却一不小心变成了吵架。究其原因,两人都没有静下心来思考,也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思考,所以才将温暖变成了不愉快。
有没有发现,同一件事,不同人的立场和出发点非常不同。所以有人说,人们最不擅长就是听意见 。要么盲从 ,要么完全听不进去 。于是又有了这样的结论:说服很难实现 。
旁观者的我貌似看得很清,其实细想想,很多时候我都是个不爱思考的人。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别人前边领路,自己就在后边跟着,从来不问对不对。
我爱看一些鸡汤类的文章,看完感觉像是打了鸡血,热血沸腾。但很快热血就凉了下来,我一直以为是自己没有毅力,没有恒心。直到后来我看了一本书,我才意识到,也许并不是我没有毅力,而是我没有去思考,没有动脑去辨别这理念、方法是否具备操作性。
比如,有些鼓励人们创业的讲座,听完真得是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就去辞职创业。可静下心来想一想,有目标吗?有方案吗?有所准备吗?都没有。
看一个道理能否用在你的身上,要看两点。一个是这个道理对不对?另一个是这个道理是否实际?而这需要你去思考。
我看的这本书就是日本作家狩野未希编写的《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书中所想让我重新认识了思考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具体的思考方法。
不过有一点需要吐槽,本书的日文原名并无哈弗二字,原意为自己思考的能力,不知译者出于什么考虑,设定了这样一个书名。个人感觉书中的内容比较散,缺少主线,很多都是将知识点罗列,但这并不影响它是一本好书。
先简要从几个方面来概括一下这本书中的观点:
1、意见不等于“态度”;
2、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轻易接受别人的“结论”;
3、解决问题前,需要明确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问题”;
4、学会提问,基本上离解决问题就不远了;
5、学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你就更会思考 ;
6、沙盘推演,搞清楚行动和结果的关系 ;
7、真正与他人交换意见,而不是“听从建议”;
8、要善于提前发现问题 ;
9、思维跟聪明不聪明无关,它是一种“习惯力”。
如果有人对你说,炒股特别好,特别挣钱,你会不会去炒?如果有人告诉你,读MBA特别有用,大家都再读,你会不会去读?如果有人说,房子还会涨价,特别挣钱,你会不会马上去买?
你去评判一件事好与坏、对与错是凭直觉反应还是思考的意见?学会批判性性思考,你才会更成熟、更理性。
什么是批判性思考?思考信息、意见和想法的对错,从中摸索出更好“答案”,即是批判性思考。说得简单点,就是不流于他人的想法,自己认真思索意见的思考方法。受到批判性字眼的影响,很多人对批判性思考有些误解,以为批判性思考是批评对方、贯彻自己意见的技巧。但批判性思考,并不是批评,而是谨慎判断事物是非(即思辨)的意思。
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思辨的过程。我们上了那么多年的学,读了那么多的课本,你还能记住多少?但是通过那些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而这些才是伴随我们终身的。
你有没有想过, 每一个决定的背后都有原因 。经常做一下“探究原因”的锻炼,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方法其实很简单,从正反两方面理解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
思维锻炼时, 可以特别注意几点。还记得“云雨伞”理论吗,这里同样适用。讲一句话时,分清描述的是现象是结果还是解决方案注意思考时的三个环节,哪些是已知的,我们能掌握什么事实,最后能得到什么未知的东西。这也等同于观察到什么现象,通过什么资料,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如此重要,就让我们打开这本书和思考来场对话吧!
《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书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