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中医学的辩证观
中医学不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共同的物质根源—气 (阴阳),而且还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事物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因此,中医学中包含着辩证法观点。
人体是一个不断 运动变化的有机整体。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人体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地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阴阳是“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与自然界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无论是人体生理还是病理,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界变化影响有关。
精神意识对人体的反作用。中医学一方面认为精神依附于形体而存在,另一方面也强调精神(情志)活动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反作用。在养生保健方面,中医学重视精神调养对健康的积极意义以及不注意精神调养对天体的危害。同时,指出情志过极对脏腑功能活动的不良影响:“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治疗学中的辩证观。中医治疗学中包含着辩证法原则。如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等。
标本缓急:标与本是相对的一组概念,其涵义也比较广泛。标本是一个整体,就其本义来说:本,是根本,本质; 标,是现象,是事物本质所反映的现象。中医学中所谓疾病的标本,则包涵有疾病的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原生和派生等矛盾关系的意义。治疗学的总原则是“治病必求其本”,疾病的标本既明,则具体治疗原则的确立就不难了。即“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正治反治:正治是针对疾病本质的寒、热、虚、实性质,而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疗方法。反治是指所采用的治法与病证所表现的假象症状性质一致,是针对病证的假象而言,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异法方宜:中医治疗学认为疾病是复杂多样、变化多端的。即使同一种疾病,由于方域、气候、季节、生活、环境、职业,以及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病程等不同,治法就有区别。如同样是热证病人,由于体质有偏阴偏阳之不同,所用寒凉药的剂量,或作用强度就有区别:偏阳体质者,剂量可大,用药时间可长;偏阴体质者,剂量宜小,用药时间宜适可而止。否则,就会热证虽去又添寒证。
病治异同:病治异同指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方面。同一疾病,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邪正消长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治法,谓之同病异治。不同的疾病,在其病程发展的某一阶段,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采取相同的治法,谓之异病同治。“病治异同”的原则,反映了中医治疗学是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从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去认识疾病的辩证法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