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三十讲》笔记
从一年级下学期一直到二年级、甚至三年级上学期,有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对儿童诗开始变得敏感。
在这一阶段之前,是一个儿歌童谣时期,儿童并不能精确地理解童谣本身的含义,吸引儿童的是童谣本身的节奏,以及场景带来的安全感和愉悦感。
在这个时期,所谓的意义就蕴含在节奏之中。这一时期从学前开始,一直延续到一年级为止。
儿歌童谣是不适合有感情地朗读的,他们适合打着节拍、用游戏化的方式朗读。
儿童诗的晨诵为什么是重要的?
从营养的角度讲,儿童诗涉及到的主要是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道德发展、心理发展、社会交往、自然万物等等。
儿童诗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揭示了生活的本质与方向,从而,一方面给儿童以宣泄的出口,另一方面给儿童以朝向的方向,同时也培育了儿童对道德心理、对社会关系、对自然万物的内在的敏感。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讲,从简单的节奏形式、到较为复杂的儿童诗的形式,这是儿童语言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晨诵就是一首诗慢慢绽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经历了基本理解,进入了诗歌,并与诗歌发生了共鸣,最终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
但这一切还不是结束,有相当一部分晨诵诗很适合仿写。儿童通过仿写,不但进一步理解了诗歌,而且更深刻地习得了语言形式。
晨诵诗仿写主要有四种形式:换写、续写、仿写和创作。
换写是晨诵诗仿写的早期主要形式,鼓励儿童通过换掉一些关键词来改变诗歌的指向或意义,但是又不改变诗歌的语言结构,比如前面提到过的《早安,小松鼠》。
早安,小松鼠
作者刘可是
早安,小松鼠,
整个早晨,
我一直看着你
怎样把每一寸玲珑的晨光
变作七彩的跳跃,
嚼成松子的果香。
在仿写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小松鼠”换成另外一个对象,再把内容进行必要的替换,以保持统一性,就是一首新的好诗了。
早安,亲爱的妈妈,
整个早晨我一直看着您
怎样把每一寸玲珑的晨光
变为美味的食物,
做成爱的芬芳。
有时候,师生之间可以互致问候来开场。
老师说:“早安,亲爱的孩子们。”
学生说:“早安,亲爱的老师。”
老师继续说:“整个早晨我一直看着你们。”
学生可以回应:“整个早晨我们一直看着您。”
然后老师再说:“怎样把每一寸玲珑的晨光,变成七彩的朗诵,嚼成书本的芳香。”
学生也来回应:“怎样把每一寸玲珑的晨光,变成粉笔的舞蹈,嚼成知识的芬芳。”
这既是换写,也是师生围绕着诗歌的生命编织。
有些换写,改换了人称,改换了叙事主体,让诗歌更贴近了生命、生活。
有些换写,改换了对象事物,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
谁会爬?虫会爬。
虫儿怎么爬?
六只脚儿向前爬。
谁会游?鱼会游。
鱼儿怎么游?
摇摇尾巴点点头。
谁会飞?鸟会飞。
鸟儿怎样飞?
张开翅膀满天飞。
在这里,关键是通过替换,换成另一种动物,随之改变相应的动作和情态,例如:马会跑、兔会跳等等。
无论如何,改换诗歌,都有两点基本的要求:一是保留原诗的结构,二是保持全诗的前后一致。不能改了前面忘了后面,结果方方面面对不上,这就是失败的换写。
接下来,我们谈谈第二种形式——续写。续写的文本往往具有某种特殊性,即诗歌本身为续写留下的空间。否则,一首完整的诗歌强行续写,就成了狗尾续貂。
在晨诵中,适合续写的诗歌也是不少的,比如这一首:
开满鲜花的头
作者:贾尼罗大里
如果头上不长头发,种满鲜花。
该是怎样的景象,
一眼就可看出,谁心地善良,
谁心情悲伤。
前额长着一束玫瑰花的人,
不会做坏事,
头上长着沉默的紫罗兰的人,
有点儿黑色幽默,
顶着一头凌乱的大荨麻的人呢?
一定思维混乱。
每天早晨,徒劳地浪费一瓶或两瓶头油。
甘国祥、陈美丽老师编写的《晨诵课》,在这首诗后面附带了一段说明:
哦,这世界上形形色色的花草,就是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人,也就像形形色色的花草。向日葵明亮奔放,兰花含蓄优雅,猪笼草爱耍小圈套,仙人掌总想扎你几下。还有金盏菊、风铃草、郁金香、水仙花、月季、美人蕉、茉莉花、含羞草、蝴蝶花、野菊花、牵牛花、蔷薇花、吊兰、芦荟、文竹、鸢尾花......你又会把它们写成怎样的诗句?你又会把自己写成怎样的诗句?
这段说明其实是非常好的写作提示。
换写和续写相对来说难度较低,但是因为已经有了语境的限制,儿童在换写或续写时,必须考虑到下列情况中的一种或多种:
首先,换写或续写中所用到的事物与原作是否保持了一致。
其次,在语法或词法上是否与原作保持了结构和形式的一致或和谐。儿童并不需要懂语法,这是一种感受性的模仿能力。
第三,在意义上是否与原作保持了协调,或者形成了自然的拓展。
第四,在音韵上是否听起来舒服,就是说多数时候要有意识地保持押韵,或者在平仄上遵守常识。这不需要掌握,而是通过换词去体会。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儿童写出来的诗歌与原作的默契度不同,这表明了不同的语感水平。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挑选范例进行展示,或对某些范例进行修改,或者自己范写,让学生去体会更好的写法,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对语言的敏感,对诗歌节奏的敏感。
换写和续写都高度依赖于原文的结构、甚至意义,而第三种形式仿写则更自由,但原创程度的要求也更高,可以模拟原作的结构,也可以模拟原作的风格。
下面的案例来自河南郑州经开区龙美小学新月教室,指导老师叫丁宏瑞。看看这个班的儿童对希尔大叔充满想象力的诗歌的模仿,一位叫安琦的小姑娘写了一首诗,《跆拳道》
老师喊,哈,
同学们也纷纷喊,哈,
一个个哈声你推我攘满教室跑
哈声飞过城市,
哈声飞过大山,
哈声飞过大海。
课代表大声抱怨,别喊了,
抱怨飞过天涯海角也没把哈声追上。
再来看名扬小朋友的《葫芦丝》,
葫芦丝里的小精灵都怕热,
当我们为它们吹进凉风时,
它们就快乐地唱歌,
但如果我们的力气太大,
就会一不小心把它们全家吹散,
葫芦丝里就是一阵哀嚎,
或者如果吹气的时候有太多的唾沫,
小精灵们就要陷入迷雾之中,
分不清东南西北和哆来咪。
无论是换写、续写还是仿写,都是在训练儿童对语言的敏感,并且这种敏感要以可见的方式表达出来。
到了一定阶段,或者在这个过程中,创写就开始了。儿童受到了儿童诗的影响,思路就打开了,就可能涌现出五彩缤纷的作品。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来自新月教室的《阳光派对》。
如果我们要开一个阳光派对,
我们就请春风妈妈梳头发,
蓝天哥哥做蓝西装,
月光阿姨织一件银丝,
一黑夜叔叔做顶魔术帽,
星星妹妹做耳钉,
我们就请彩虹小姐做一杯鸡尾酒,
白云奶奶做一个奶油蛋糕,
流星弟弟给我们做烟火,
雪花姑娘给我们做冰淇淋,
我们就请银河给我们做轨道,
太阳给我们做火轮,
闪电给我们做霓虹灯,
雨点给我们做音乐。
我们一下子请来了日月星辰,蓝天风雪,
这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酷的派对啦。
星月教室的孩子们也为24节气写了不少诗,例如李思彤小朋友的《雨水中》有这样两句:红的、黄的、紫的、白的,每一朵都是春天可爱的小脚印。
还有朝子晴的《春风》中有这样的诗句:阳光下,樱花像是在看自己影子的天真孩子。
张静涵的《清明》中说:一阵风把樱花吹乱,当初也是这风把两个人的心吹散。
为什么举这间教室的例子?因为大家发现,这间教室的诗歌之美不是某一个孩子的,而是整体的美。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诗歌不是少数儿童的诗,不是天赋儿童的诗,到了特定的年龄阶段,每个儿童都可能写出特别美的诗歌来。
儿童能不能写出好的诗歌,这主要取决于老师的引导和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知不觉地呼吸着语言,他们倾听诗、理解诗、朗诵诗、创作诗。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细微之处,不知不觉变成他们身体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特别的时期,因为一旦过了这个时期,对儿童诗的敏感就降低了。到了中高段,尤其是高段,儿童接触到的诗歌就逐渐转为以经典为主了。而经典诗歌很难模仿,因为经典常常意味着灵魂和诗意的高度,拙劣的模仿反而是对原诗的破坏,这时候儿童反而应该去理解和聆听。这时候,诗歌评论以及将原作化为散文,就是一条更好的自由写作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