鄌郚电影院
刘文安
鄌郚电影院所处的位置,在人民公社时期,是老公社大院前面一条伏岭而下的沟壑,由于土质贫瘠,沿沟漫坡多被开荒种植了高粱,地瓜之类的作物,人们习惯上称它为东河沟,再具体一点,就是老食品加工厂的大路以东,南面就是烟站和昌乐六中的高大的围墙。
鄌郚电影院始建于1985年,由鄌郚人民公社投资,当时昌乐县电影公司帮助解决了2万元国家专项资金,当年就组织社员开土辟石,在东沟填土开地,电影院是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入使用的。我们也被当时宏大的建筑工地所震撼吸引,在我们的眼里,那简直是大兴土木,盖金銮殿,我们经常仨仨俩俩去那里玩耍看热闹,多是沿着涵洞一线远远的张望,他们是禁止我们这些孩子进入工地的,透过低矮的围墙,里面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不过总有机会,我们会翻过围墙,进入工地的,在房间里穿来穿去的,打打闹闹,追逐嬉戏,那简直是快乐的天堂。有时候被看工地的发现了,就追我们,我们撒腿就跑,顿作鸟兽散,化作满天星,其实,那是大人在吓唬我们的,不过我们却还真当回事,气喘吁吁地重新整顿队伍,发起新一轮攻势,然后是不知疲倦地突围撤退,孩子就是这样来的不懂事,甚至是不可理喻。不过,那时候的大人也很淳朴,也和蔼,对孩子们的取闹做戏,不太计较。表面上气势如虎,大喊大叫,内心里却是一片暗自好笑。
电影院落成后,配备了“松花江5503”型35毫米固定放映设备,成为整个潍坊市放映设备最好的集镇电影院。时任鄌郚人民公社书记张庭良题写了“鄌郚电影院”5个大字,开始放幕电影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早些时候看电影,公社专门有个放映队,在全公社的各个村轮流放映,那时候鄌郚公社区域很大,包括现在北鄌郚、毕都(已划归乔官镇),东至马驹岭,西到车罗顶,北面是北岩、乔官两个公社,南面是高崖公社,能轮着在村里放场电影也十分难得,那时候放映队所到之处,只是管顿饭,大队里给点玉米,花生、大豆之类的作为收入,可以说是惨淡经营。每到村里放电影的时候,可以用万人空巷,人山人海来形容,那时候,大多村子没有用上电,一到晚上就不愿意在家里多待,一听说村里或邻村放电影,简直跟过个节差不多,早早地吃了饭,赶到现场,占个好位置。放映员招呼着大人埋上杆子,拉起幕布,就到队里吃饭去了,我们这些孩子们也多了营生,就是抢占地盘,有的四方方的划上线,或是摆上小石块,划地为据,凌然不可侵犯,你争我抢,难免弄得哭鼻子落泪的,弄得大人们哭笑不得。在那个年代,电影如花,绽放的如此绚烂,带着人们步入了无比神圣的殿堂。
这下好了,镇上有了电影院,电影可以天天有,风雨不隔,还有成排的座椅。不过还得买票,那时候买张电影票是2毛钱,对孩子来说可不是个小数字,我们会向大人要,有时给有时不给,不管给与不给总是夹杂着一顿呵斥。要知道,那是个家家短粮,户户缺钱的年代,一张电影票,可以置办很多家用,所以看电影也有点望尘莫及。不过,有看得起的,有看不起的,有今天看不起的,明天能看的起的,因此电影院一直门庭若市,不见得冷落,在一段时期之内,电影院成了七里八乡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超度于贫乏的粗粮淡饭之外,看电影是那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精神食粮。尤其对于男女青年,送票看电影,可能胜过一封滚烫的情书求爱信,看电影成了一种唯美的社会时尚,自从取消人民大公社,改办乡镇,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分产到户,人们渐渐富裕起来的时候,电影院更加红火。
直到电视盛行之时,也就到了电影冷落之际,当“青岛牌”黑白电视走入千家万户时,电影院开始走上下坡路,不几年的功夫就冷落了门庭。直到后来,就是免费请你电影,来看的也寥落无几,主要是当时社会进入了商品经济时代,节奏加快,人们也就没时间看电影了,电影院就在这样的冲击下,渐渐沉没,一个曾经辉煌的庞然大物远离了往日的喧闹,归于了平寂,任时光把电影屏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土。
后来,“松花江”放映设备也被处理了,电影院从此被林立的商业店铺所包围,像一个老人昏昏入睡,沉入梦乡,电影院走过曾有的辉煌,在时代的记忆里,只是多了些岁月的流光碎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影院的天棚也支离破碎,鸟雀唧唧喳喳,凄清如许,荒落不堪。
曾经有一个阶段,电影院被改建成了镇文化中心,开办了农家书屋和农家课堂,也相继建成了青少年活动中心,与鄌郚镇中连为一体,大厅也装饰一新,成了鄌郚的演艺中心,不定期地组织群众汇演和大型歌舞晚会。尤其在电影院建了象棋室、乒乓球室,还有篮球场,添置了健身器材,吸引了不少老年人和青少年来这里娱乐休闲,凤凰涅盘,浴火重生,电影院容光焕发,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只是到了2010年电影院拆除了,被夷为平地,地盘也划入了翰林苑,这么多年又过去了。青春早己远走,内心却多了份对青春住事的缅怀,从电影到电视,再到电脑,电影院却一直留在我们的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