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这就是流传下来“温良恭俭让”的儒家风范的出处。
“温”,是温和,朱熹说是“和厚”,张居正说是“温而和厚,无一些粗暴”。
“良”,是良善。朱熹说:“易直也。”张居正解释:“良而易直,无一些矫饰。”
“恭”,恭而庄敬,对人恭敬,尊重别人。
“俭”,这里是节制。张居正说:“俭而节制,无一些纵弛。”就是不放纵自己,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让”,是谦逊不骄傲。
注意这不是孔子自己说和人打交道的风范哟啊这样那样,而是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样做是叫“温良恭俭让”,是他的学生子贡在观察了孔子的行为之后总结出来的。
通过子贡的总结,我们也一下在心中有了一副孔子的形象——温和厚重、良善正直、与人恭敬、严己克制、谦逊礼让。说实话,一个人哪怕就是把这个几个字贴着天天看、对照着天天提醒自己做,也未必能做到。
这也是我最佩服孔子的,也是他可以被称为“圣人”至今大家也都认的原因,他不会说他要这样那样,而是真的直接就做出来了,这可以让后世很多“伪君子”汗颜,孔子是自己坚持做而不声张,如果不是子贡说出来也许后世的人也就不知道孔子是这么做的。
在“温良恭俭让”当中,我最看重的,也许就是“恭”——就是对人恭敬起码尊重。
孔子做出这样的风范,恐怕不是只对国君的,而是对待所有人都是这样的一种方式,比如他送客人,他要站在门口一直到到都看不到客人了才回去,这就是对客人的尊重和恭敬。
我为什么提到这个,因为这是现在人最应该修炼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关尊重,不在于你是不是有钱、是不是有能力、或者是不是有资源,只要我们共享同一套价值观念,我就是尊重你的。而不是说你很强,我就要巴结你;你很弱我就不在乎你,这是最可怕的,信奉丛林法则就是把文明给抛弃了,返回到动物世界。
其实仔细想一想,人的一生非常简单,就是不停地产生焦虑,然后焦虑推动欲望产生(比如对没钱产生焦虑就会产生赚钱的欲望),而欲望就会推动人去行动实现自己的欲望,按叔本华的说法,没有满足欲望就痛苦,满足了欲望就会无聊,除非新的焦虑产生、带出新的欲望,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自己最后烟消云散,所以任何人最后都是一场空而已。
无论你身在多高有多少钱最后都不是你的,所谓富不过三,你也未必能把你的财富和地位传递给你的下一代,任何人都抵不过时代的浪潮,所以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只要大家的理念类似、价值观念雷同,就可以相互尊重,而不用管对方有多少用处,因为这并没有多少意义。
网友评论